接着来说这本谭凯的《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上次讲了郡望,从郡望的重要性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家族的声望是根植于他们的所在地,或者发源地的,所以那些大家族,他们的多数成员,居住地是比较集中的。

墓葬研究为这个说法提供了佐证,根据唐代的家庭伦理观念,一个人死了,跟他生前家庭的关系仍然继续存在。所以人们认为死后埋在一起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大家族,他们的子弟非常看重死后能葬入祖坟。为了保证这一点,那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尽可能生活在距离祖坟近的地方,因为以当时的交通和运输条件,如果客死他乡,搬运遗体那将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所以,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生活于祖坟附近。

因为这种习惯,我们只要关注唐代的墓葬,基本上就可以分析出唐代门阀大族的地理分布。

那么这些大家族一般都爱住在什么地方呢?跟今天的精英人群都聚集在大城市一样,当时的的门阀精英,也都爱把家安在京城,或是京城附近。唐代的都城是长安,洛阳是陪都,公元657年开始,唐高宗李治大部分时间就都是在洛阳处理国事了,到了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之后,已经把洛阳作为她活动的中心,唐玄宗掌权之后,也是长期在洛阳居住,直到开元24年,也就是公元736年的十月的时候,长安发生地震,玄宗赶回长安视察灾情,之后就不再返回洛阳。所以从公元657年,到公元736年这段时间,洛阳和长安事实上的地位基本等同,构成了当时中国的“一线城市”,而长安洛阳,以及这两地之间的,这本书上称为“两京走廊”,这些地方也聚集了全国绝大多数的大家族。

我们还是通过墓志研究来找证据,目前出土的、唐代担任过朝廷要职的大家族子弟墓葬,98.5%都是出土于洛阳、长安,以及两京走廊。在长安的墓志中,宣称自己是宰相之后的,占有20%,两京走廊的墓志中,这个比例高达21%,但是到了地方墓志,这个比例只有区区1%。

所以基本可以判断,当时主要的门阀大族,都居住在长安、洛阳或是两京走廊地区,而在这个范围之外,类似级别的门阀精英,只在长江下游地区,特别是扬州,才有少量分布。

不仅是居住地集中,他们也通过一个密集的婚姻网络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坚固的利益集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京畿地区的精英是如何长久地保有权力的?

在唐代,一个人想当官,通常分为两步。首先是要获得一个“出身”,就是入朝为官的资格。对于大族子弟来说,他们获得出身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荫”,绿树成荫的荫字,但是在这读四声。如果你读过《水浒传》可能有印象,那里边杨志的理想就是“封妻荫子”,就是说,让他的后代获得一个当官的资格。当然,这个“荫”也是有名额限制的,高品官员可以选择特定数量的子孙来获得这个入仕的权利。

但是“出身”仅仅是获取官职的一个资格,不是说有出身就一定有官职,还需要有第二步,要经过一套独立的选拔程序。

唐代的官职序列,由低到高分为九品,其中,五品和五品以上的官员,是由宰相决定的。剩下的,也就是说五品以下的官员,是由吏部主持的“铨选”来决定。这个选拔竞争很激烈,根据八世纪中叶的史料记载,只有1/8 或者1/9的人能够胜出。

整个唐朝,“铨选”都是在长安或洛阳进行的,所以,京城的精英比外地的精英更占优势,因为有更广的信息和人脉。所以他们往往可以通过非正规渠道,得到来自关系网的特殊照顾。铨选的过程,要考察身、言、书、判,四项。其中言,就相当于面试答辩,根据史料表明,在这个环节,评判者很明显地青睐带京城口音的人。

隋唐开始有了科举,并且越来越重要,但至少在唐朝,科举制还是没能阻止京城精英左右官僚选拔。

因为在唐科举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叫做“荐请”。推荐的荐,请客的请。应举之前,应举人需要把自己的诗文呈递给荐举人,希望获得权贵们的推荐,而后,及第的考生还会私下以“谢恩”的形式拜谢推荐人,有这么一个环节,那就让人际关系在选拔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所以,京城精英之所以能够在唐代官僚体系中一直保持者显著的影响力,是因为无论门荫特权,还是科举考试,他们都是主要受益人,在官场的起点更高,也更容易获得好的职位。

当然,这也不是说这些京城门阀的子弟都是只会搞裙带关系,他们当中也有很多人有非常优秀的德行和能力,但不管怎么说,他们在仕途上的先天优势,让他们更能形成基于相近背景的关系网,可以说,门阀大族子弟结成的关系网,是一个整体,把持唐代的官场和上层社会。

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

喜欢我的文章就果断关注转发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