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乌梅丸改汤的话,有一点特别注意,乌梅丸原方特别难喝,丸剂有一半的蜜,蜜是整个药的一半,有甘缓的作用,\u003Cstrong\u003E如果改汤的话,要不就是嘱咐患者加蜂蜜要不就是重用甘草,\u003C\u002Fstrong\u003E如果没有甘草又没有蜜,真的难以下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处方:\u003C\u002Fstrong\u003E乌梅60g 干姜10g 生晒参15g 甘草15g 黄连10g 黄柏10g 川椒10g 当归15g 细辛10g 附子5g 柴胡10g 枳壳炒5g 赤芍10g 生地30g 山药15g 山萸肉15g 合欢花15g\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时用了一周之后,他的头晕、嗳气有所缓解,但是腹胀有点加重,咽部有些红,舌暗苔黄腻,觉得有点热象,就用乌梅丸减了一些辛温药,合了石膏、知母,也就是乌梅丸合白虎汤加参汤的意思。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讲者简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dade6f30d964afaba668961bdfd602e\" img_width=\"312\" img_height=\"325\" alt=\"姜宗瑞-乌梅丸应用经验浅谈\"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姜宗瑞\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姜宗瑞,执业中医师,深圳市中医药学会仲景专业委员会会员。黄煌经方沙龙网站“经方实验录”版主(网名沙丘沙),师承郭灿勋、吉建华、张大昌、沈刚、黄煌等多位名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9年4月,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了个人专著《经方杂谈》,得到了广大中医同道和有关专家的高度赞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黄煌经方沙龙》、《张大昌医论医案集》、《辅行诀传承集》、《经方论剑录》多部著作中任编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论文《略谈神农本草经》被《中医思想者》收录。论文《再谈经方的用量》,于2012年在南京举办的全国经方临床应用研讨会上荣获二等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2年春应邀\u003Cspan\u003E做为\u003C\u002Fspan\u003E授课老师参加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主办在井冈山举办的第十一界国际经方班,讲授《辅行诀与经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pan\u003E善长\u003C\u002Fspan\u003E治疗焦虑抑郁失眠、痤疮、肿瘤等。\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7ba43a462d54de48fd1da2e93d5b72e\" img_width=\"1\" img_height=\"1\" alt=\"姜宗瑞-乌梅丸应用经验浅谈\"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颜大夫推荐\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厥阴篇是《伤寒论》三阴三阳里最不容易理解的一篇,篇幅虽小,内容却最复杂。其中的乌梅丸也是千古奇方,制方之妙引得历代医家演绎无穷。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姜宗瑞老师再来重新认识一下这张千古奇方:从厥阴病提纲到乌梅丸方意、药解、制作及运用指征,姜师谙熟经典、深入临床的讲解一定会让大家满载而归。另外,姜师对六经欲解时、三阴三阳的解读也是惊喜之处,恭请各位细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录音原文翻译稿:\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各位老师,各位同道,尊敬的张苍主任,大家晚上好。感谢张苍主任给我这次学习锻炼的机会,今天的题目是乌梅丸的应用经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乌梅丸是厥阴病的主方\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乌梅丸作为厥阴主方,并非只为蛔厥而设,\u003C\u002Fstrong\u003E这点基本上大家都能认同,不会有太多的\u003Cspan\u003E疑议\u003C\u002Fspan\u003E。厥阴篇,如果从寒热错杂的角度归纳一下的话,就比较清楚。白虎汤、白头翁汤是热厥;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是寒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是寒热错杂厥。伤寒论厥阴篇还有小柴胡汤、栀子豉汤等。但我觉得小柴胡汤是少阳的主方,它出在此篇是因为少阳厥阴相表里,所以不能把小柴胡作为厥阴的方。栀子豉汤也出现在厥阴篇,但是从其组成药物来看,是交通心肾的,治烦躁,没有提到厥证,所以我没把它归到厥阴篇。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药味虽然少,但这是乌梅丸的底方,治疗食入则吐,对于这个我还是有临床应用经验的,下面有个医案会提到这个方子,所以乌梅丸也是在这个方子上的发展。乌梅丸是真正的大杂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1\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厥阴病的提纲\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先说一下厥阴病的提纲:\u003Cstrong\u003E“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消渴”\u003C\u002Fstrong\u003E,大家都清楚是很明显的症状。\u003Cstrong\u003E“气上撞心”\u003C\u002Fstrong\u003E,我临床没有碰到过,也不知道它和奔豚的“气从少腹上冲咽”有什么异同。\u003Cstrong\u003E“下之利不止”\u003C\u002Fstrong\u003E原意是指用了一些泻下药或寒凉药引起比较严重的下利不止,但临床上“下之利不止”不只是服药,很多患者吃一点生冷、难消化的,就腹泻,这我把它理解为“下之利不止”的变证。\u003Cstrong\u003E“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u003C\u002Fstrong\u003E只是厥阴证里的一个分证,起码不是主证,是一个兼证,所以说乌梅丸可以治蛔厥,但不能作为蛔厥的专用方,还是应该看做是厥阴病的主方。还有一个症状就是\u003Cstrong\u003E“心中疼热”\u003C\u002Fstrong\u003E,可以认为是胃中发热,这是患者的主诉,也可以理解为烧心。因为厥阴有很多危重症、死症,我在基层时观察过很多危重患者,很多患者在临终就会出现胃部的烧痛、难受。在我家乡老百姓对这个有个俗称,叫“火烧tang”,“tang”我不知道是糖尿病的“糖”还是胸膛的“膛”,他们说“病人出现火烧tang,人快不行了”。一旦出现这个症状,一般一两天就会死亡。而且这些人往往会死于丑时前后,是符合厥阴病欲解时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2\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六经欲解时\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于六经欲解时,从文字上理解,好像就是六经病转好或治愈的时间,实际这样理解是不符合临床的。最早我跟张大昌师爷时,请教过他,阳明病欲解时是申时,3—5点,可为什么很多发烧的病人在下午3点的时候却烧得更高呢?当时张大昌先生说\u003Cstrong\u003E欲解时\u003C\u002Fstrong\u003E,不能只理解为愈,它是要么就自愈转好,要么就加剧,是这两个意思。\u003Cstrong\u003E要么在这个时段减轻转好自愈,要么在这个时段加重\u003C\u002Fstrong\u003E,这样理解是比较符合临床实际的。欲解时对临床还是比较有用的,比如病人是少阳病,中午开的小柴胡汤,下午才开始服用。如果病人晚上10点烧还没退,不要害怕,因为按照欲解时的理论,要到第二天早晨的5点、7点甚至10点,他要么在这个时段愈,要么在这个时段会更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厥阴病的欲解时是丑至卯,因为寅和卯和少阳是有交叉的,所以关键在丑时前后。因为三阴界限本来就不明,按照通俗的就说后半夜,\u003Cstrong\u003E在后半夜这个时段加重或自愈,这是厥阴病的一个表现。\u003C\u002Fstrong\u003E这里我们说一个西医的病——溃疡,分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它也有时间规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大部分在后半夜痛,就是空腹时疼痛,符合厥阴病欲解时的时段,所以很多慢性胃病,尤其是迁延不愈的慢性胃病,可以从厥阴论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于六经欲解时,还有一些自己的思考,我觉得也没有这么复杂。欲解时,尤其是少阳的欲解时寅卯辰,就是东北、正东和偏东南,它是\u003Cstrong\u003E不同的季节日出的时间。\u003C\u002Fstrong\u003E夏至在寅时;秋分在卯时;冬至在辰时,所以寅卯辰就是太阳而出的不同时间。\u003Cstrong\u003E厥阴的欲解时,只有丑是真正的厥阴,寅卯是跟少阳重叠。\u003C\u002Fstrong\u003E如果是冬天,太阳出的比较晚,寅卯都是黑夜,都还没有见太阳,所以这是厥阴的寅卯;如果是夏至,只有丑才是真正的阴,寅卯就已经出太阳了,所以这边有个交叉。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那太阴欲解时和阳明的欲解时也存在交叉。可是在《伤寒论》中阳明和太阴没有出现交叉,也就是说\u003Cstrong\u003E伤寒论中阳占的多,它是以夏天来立论的,\u003C\u002Fstrong\u003E如果是冬天的话,反而是阴多阳少,所以这也能反映古人重阳的思想,阳占九个时辰,纯阴是三个时辰,这么分的话,其实是很明显的贵阳贱阴的思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3\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三阴三阳辨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说到《伤寒论》大家都会提到六经辨证,其实我在不同的场合也阐述过这个观点,六经辨证是不恰当的,按照内经的叫法,应该叫三阴三阳辨证。伤寒论原文张仲景也只提太阳病、阳明病......没有提经。所以我们应该按照内经传统称为三阴三阳辨证,现在叫六经辨证是从俗,但要清楚古人是叫三阴三阳辨证,不叫六经辨证。“经”字会给人错觉,让人觉得三阴三阳就是经络,其实这个“经”有三个概念,不单指经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于伤寒和内经的关系有不同的说法,我认为张仲景《伤寒论》和《黄帝内经》还是有很大的渊源,它的三阴三阳辨证,完全来源于内经的《阴阳离合论》,所以我们要复习一下内经的三阴三阳辨证。我提出一个概念,“太极元气,涵三为一”,也就是说一个名词起码有三种不同的意思,不能按一个意思去强解。三阴三阳的太阳、太阴、阳明、少阴、少阳、厥阴等,它是有经的意思,就是经络;也有位的意思,就是部位,也可以说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解剖;还有一个气的概念,就是六气。所以\u003Cstrong\u003E三阴三阳辨证,有经、位、气的不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先说位,这个概念在《素问·阴阳离合论》里还是比较清晰的,“\u003Cstrong\u003E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段首先把人体分了前后两部,“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u003Cstrong\u003E这个少阴,从部位讲就是脊柱、脊髓\u003C\u002Fstrong\u003E,“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它的浅表之上,是\u003Cstrong\u003E后背太阳\u003C\u002Fstrong\u003E,这样讲就很清晰。我这个思路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在颐仁中医青中会会诊了一个脱骨髓的小孩,当时一位同道给我们普及了一下西医的知识后,我马上就联想到,原来经方上说的少阴应该是脊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然古人很圆融,它有解剖的位置,也有经络。“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它这里马上从部位转到经络,就讲到了经。前半部的广明它又分为上面为阳明,下部为太阴。“太阴之前为阳明”,阳明是胃,胃之后马上提了胃经的经络——厉兑。“厥阴之表,名为少阳”,然后马上提到经络,“起于窍阴”。厥阴它就讲的是位,太阴少阴之间,为厥阴之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从《素问·阴阳离合论》来看,它强调一个是位,一个是经的结合。气在后面运气篇《素问·六微旨大论》中就比较清楚,\u003Cstrong\u003E“少阳之上,火气治之;阳明之上,燥气治之;太阳之上,寒气治之;厥阴之上,风气治之;少阴之上,热气治之”\u003C\u002Fstrong\u003E,三阴三阳马上联系到六气。这就是位、经、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现在伤寒原文来看,强调的是经和气,没强调位,所以对厥阴的定位就有争论。\u003Cstrong\u003E从位的角度来讲,\u003C\u002Fstrong\u003E将身体前后分为三部的话,前边为太阴,后边为少阴,\u003Cstrong\u003E中间为厥阴,它的位置包括很多脏器,前边的肠和胃属于阳明、太阴,后边的脊柱属于少阴,剩下中间的脏器,统统属于厥阴。从经讲,它是以足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为主。\u003C\u002Fstrong\u003E借助密宗的一个概念,易经里讲前为任脉,后为督脉,但密宗里也特别注重中脉,其实\u003Cstrong\u003E中脉就是厥阴,\u003C\u002Fstrong\u003E也就是我们平时打坐的时观想的从尾椎到百会的那根柱子,而且甚至可以观想它上通天,下通地,这根柱子就是厥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讲《阴阳离合论》就必须提开阖枢,“枢”暂时不讲,先说“开阖”。关于“开阖”有很多解释,但我认为最稳妥的办法叫“以经解经”,运气篇《六微旨大论》里说\u003Cstrong\u003E“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u003C\u002Fstrong\u003E,“出入”就是“开阖”的异名同义词,它们就是一回事。提到“出入”,一般会认为是气血津液的一些出入,其实它应该也包括神的出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它单提到了“神机”,所以这个\u003Cstrong\u003E“开阖”不单单是营气卫血的开阖,也包括神的开阖、神的出入。\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提到神,我们会以一个更大的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用望文生义的方法来看一看内经《素问》和《灵枢》的区别。《素问》这个“素”,古人解释它有太初、太始、太素,说“太素者,质之始也”,就是《素问》所讨论的范围是有形质的宇宙人生的运动变化规律,这是它的范围。而《灵枢》则不是,灵就是神,枢是枢机和通道,所以灵枢我们就可以直接理解为神灵的通道,所以《灵枢》针灸治的是神,“上守神,下守形”,《灵枢》是专讲神的。\u003Cstrong\u003E所以乌梅丸,厥阴的入和合,其实也包括神的合、神的入。太阳、太阴的开,是神能否出去的问题;厥阴、阳明的合,是神能不能回来的问题。神出不去的问题,可以用《辅行诀》大补肝汤这个方子来解决,方用干姜开太阴,桂枝开太阳,太阴太阳同开,解决神出不去的问题。神进不来的问题,阳明有桃仁承气、抵挡,厥阴就是乌梅丸。\u003C\u002Fstrong\u003E张仲景主要沿用了《素问》,没有过多的谈神。我们学习经典,经典上记载的我们要熟记牢记,经典上没有说的我们也不能一点不知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4\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乌梅丸的用药规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乌梅丸的用药,我发现一个规律。在整理查阅乌梅丸的资料时,产生的一个想法,还不系统。\u003Cstrong\u003E乌梅丸中有一个五行相生的药用\u003C\u002Fstrong\u003E,比如\u003Cstrong\u003E水生木,就是乌梅,它吸肾水而济心火养肝木;木生火,是桂枝,\u003C\u002Fstrong\u003E桂枝辛温,它是木生火的一个用法;\u003Cstrong\u003E火生土,是川椒,\u003C\u002Fstrong\u003E之所以说它是火生土是因为它的外皮是红色,中间是黄的,味是辛的,所以它是火生土的一个表现;\u003Cstrong\u003E土生金,是干姜,\u003C\u002Fstrong\u003E干姜开太阴,包括太阴脾和太阴肺,它是土生金的一个药。下面是一个金生水的问题,好像在药里找不到金生水、属肺经的药,其实\u003Cstrong\u003E金生水也是乌梅。\u003C\u002Fstrong\u003E因为乌梅是小满成熟,果实属金,虽然成熟于小满还是有金性,是金为火用,它可以引火下行,所以它也是金生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乌梅在这里有两个作用,既能使水生木,又是金生水,那肾为先天,所以我们就有理由认为乌梅丸或者说\u003Cstrong\u003E乌梅是个补先天的药。\u003C\u002Fstrong\u003E从文字来讲,先天应该是不能补的,如果能补就不属于先天了,这是从人世来讲。如果是从仙道讲,先天也是可以补的,不然就不会有转凡成圣、长生不老之说了。所以乌梅有补先天的作用。《本经疏证》里讲乌梅的一些生长特性、习性,里面记载着乌梅喜塘水,忌肥水。塘水就是池塘里的自然的水,可以浇乌梅,而不能给它人工施肥,这就是说,乌梅是自然而成,反对造作,确实可以有补先天的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二、案例解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面我就谈几个医案,来说明一下乌梅丸的应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医案一\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患者男,1973年5月6日出生,香港人。病史有十年多,最早的时候是因为喝了大量的啤酒引起心动过速,有头晕,之后就偶有心动过速,还有腰酸不适、腹满、腹胀、腹泻,多处疼痛,遇冷则腰腿不适。舌淡暗有齿痕。脉象:右寸浮滑,关弦滑,尺沉细;左脉寸沉,关沉弦,尺极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处方:\u003C\u002Fstrong\u003E乌梅60g 干姜10g 生晒参15g 甘草15g 黄连10g 黄柏10g 川椒10g 当归15g 细辛10g 附子5g 柴胡10g 枳壳炒5g 赤芍10g 生地30g 山药15g 山萸肉15g 合欢花15g\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时用了一周之后,他的头晕、嗳气有所缓解,但是腹胀有点加重,咽部有些红,舌暗苔黄腻,觉得有点热象,就用乌梅丸减了一些辛温药,合了石膏、知母,也就是乌梅丸合白虎汤加参汤的意思。用了这个方子之后,症状都有所缓解,但是病人自述又出现性欲低下的现象。我考虑是石膏和知母偏凉的缘故,因为久病体虚,就把石膏、知母去掉,加了一些柴胡、肉桂、黄芩,就有了柴胡桂枝干姜汤合乌梅丸的意思。他初诊是14年11月8号,到现在为止一直在用乌梅丸加减,现在病情也逐渐稳定。\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医案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患者男,25岁,体瘦,面青白,舌质正常,脉象右寸关弦,稍有滑,尺脉长,左手寸关沉细,尺脉沉弱。自述打球后左小腿疼痛,大便干,二三日一行,但是平时稍食冷就会腹泻,有乙肝小三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处方:\u003C\u002Fstrong\u003E乌梅40g 干姜10g 太子参15g 甘草15g 黄连10g 黄柏10g 川椒5g 当归15g 细辛10g 附子5g 柴胡10g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枳壳炒5g 赤芍10g 山药15g 防风5g\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个患者有一个特殊的情况,服药后一个星期内,脸上猛起痤疮,迅速的起来之后又迅速的消下去,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这是在这个医案里比较特殊的一点。后来根据他的症状就把方子转成当归四逆汤合附子理中汤来调理,最后收工。服用乌梅丸之后为什么会出现痤疮速长速消的过程,我当时没有多想。\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医案三\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患者,女,1956年出生,卵巢癌化疗后。2014年6月初诊,已经是手术后化疗了,医生说肿瘤有腹膜转移,当时她用的药找不到了,说一下最近的情况。今年的1月4日,做了几次化疗后,出现腹胀、咽痒、咳嗽、呕吐不能食,头晕,面青舌暗,苔中无两侧白厚,有左胁疼痛,烦躁欲死,好像坐不能坐、立不能立。吃了通便药,所以大便还是有。我一次给她开了两个处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太子参15g 干姜15g 黄连15g 黄芩15g 三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乌梅30g 太子参15g 干姜10g 细辛5g 川椒5g 附子15g黄连5g 黄柏5g 当归15g 甘草15g 肉桂10g 柴胡10g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黄芩10g 白芍10g 黑大豆30g\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个处方是黄连干姜黄芩人参汤,治疗食入则吐,这是个小方,用了三剂,只是用来缓解她的食入则吐的症状,让她可以进食。在这个基础上,第二张方子就开了乌梅丸加减,就是加了黑大豆,这是我们河南伤寒金匮教研室的李发枝教授的经验。他认为化疗之后,\u003Cstrong\u003E黑大豆合甘草有解毒作用,\u003C\u002Fstrong\u003E这里说的解毒也包括解放化疗药物的毒性,所以我对放化疗的患者在辨证方中基本都会加入黑大豆。黑大豆有两种,第一种是皮黑里绿的那种,还有一种是皮黑里黄的那种。李发枝教授认为是皮黑里黄的,后来我查了《本经疏证》也认为是皮黑里黄的黑大豆。昨天我见到这个患者,现在的情况还可以,体重反而增加了几斤,她准备过两天再做两次化疗,她目前的情况比之前烦躁欲死好了很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医案四\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患者男,1980年5月出生,就诊时间是2014年11月17日。这个医案也是出现了一些不好理解的反应,大家可参谋一下。当时他没有特殊的情况,主诉不明显,因为跟随父母前来想顺便调理一下。脉象是有问题的,左脉寸沉,关浮紧,尺偏紧,向内侧偏移;右脉是弦紧沉,是阴寒很盛的一个表现。症状有尿频、腹泻,大便困难,容易饥,舌比较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处方:\u003C\u002Fstrong\u003E乌梅60g 干姜10g 生晒参15g 甘草15g 黄连10g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黄柏10g 川椒10g 当归15g 细辛10g 肉桂10g 附子10g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柴胡10g 半夏10g 黄芩10g\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病人用了这个方子以后症状缓解了,也不腹泻腹胀,但根据病人自诉腹围小了很多,吃了一个礼拜的药,体重下降了十斤。乌梅丸有这么好的减肥作用,我还是无意中碰到的,这个机理也请大家分析一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医案五\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面说一个乌梅丸丸药医案,刚才说的都是乌梅丸改汤的,仲景说的是丸,用丸剂也有很好的疗效。因为正规的制药厂没有卖的,有时候我推荐患者去网上买。这是一个用丸药治疗无脉案的医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是我在珠海时候的一个医案,他本来是陪他夫人看咳嗽,是在机关办公室工作的三十多岁的白领。当时顺便帮他诊了一下脉,六脉皆无,沉细似无,但是没有症状,就建议他用两种中成药,一个是附子理中丸,一个就是乌梅丸。他吃了乌梅丸和附子理中丸半年,我再见到他,脉象就是完全恢复正常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三、乌梅丸药物的药性\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面我们从乌梅丸的药物来谈一下配方里药物的药性,我对药性只遵《本经》。《本经》说“\u003Cstrong\u003E乌梅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疾”\u003C\u002Fstrong\u003E。它味酸色青,聚肝之体,吸水济火,形状类似一个大胖子,尤其用醋泡过之后,这个大胖子外面一身皱皮一身死黑皮,所以乌梅丸治疗皮肤病应该是首选。它类似于我们的税收部门、财政部门、民政部门,举全国之力吸收到一起用到该用的地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川连\u003C\u002Fstrong\u003E主肝热主肠热,大家都清楚。本经原文\u003Cstrong\u003E“有主妇人阴中肿痛”\u003C\u002Fstrong\u003E,我是这么理解的,黄连形似鸡爪,过去散养的鸡经常觅食,所以它这个形状可以提示它擅搜隐匿之邪,能治疗阴中肿痛,因此热邪不管藏到什么地方它都能找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人参\u003C\u002Fstrong\u003E扶正补五脏,这个就不用多说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细辛\u003C\u002Fstrong\u003E的形状很细,按本经讲它的特性是通幽微,就是通犄角旮旯的地方,它是游击队不是正规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桂枝和黄柏\u003C\u002Fstrong\u003E是两种树皮,我有个理论,古人的桂枝就是肉桂,而且是树枝的皮,皮就是主皮,所以桂枝是性温的,是友好邻邦。黄柏是苦寒的,就是容易擦枪走火的地方。这是两个边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附子\u003C\u002Fstrong\u003E破症瘕积聚,无坚不摧,是主力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川椒\u003C\u002Fstrong\u003E这味药我思考了很久,它有一个特性,就是不用籽,皮是红的,味是辛的,它是温的药,但古籍记载它闭口者有毒,能杀人。为什么闭口者能杀人呢,它开口又怎么理解呢?这个开口,就像我们打仗一样,网开一面,寒邪我可以让你从良,不是斩尽杀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当归和乌梅\u003C\u002Fstrong\u003E相对,乌梅是吸阴水济火,敛阳邪,当归是纳阳归阴,温寒邪。它们是相对的,所以有两个厥阴方,当归四逆以当归为主,乌梅丸以乌梅为主。从这个角度讲,乌梅丸能用少量的当归,所以我有的时候\u003Cstrong\u003E用当归四逆汤的时候也反佐少量大乌梅\u003C\u002Fstrong\u003E,这是按照乌梅丸的配伍来总结的经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蜂蜜\u003C\u002Fstrong\u003E调和诸药,而且可以除邪解毒,可以止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总体来看,\u003Cstrong\u003E乌梅丸是一首攘外安内、战后重建、赈灾安民的大方。\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辅行诀的药物来讲的话,从味来讲,它辛酸化甘,化甘是入肝经的,补肝的;辛甘化苦是入脾,它调和肝脾;它有酸苦相配,可以酸苦除烦;辛苦相配,是辛苦除痞,它是一个\u003Cstrong\u003E调理肝脾,除烦除痞\u003C\u002Fstrong\u003E的一个功用。如果从前面讲,这是一个大方,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u003Cstrong\u003E抓革命,促生产。\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四、乌梅丸的制作\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于乌梅,很多前辈的经验也是用10g、12g左右,跟黄连等其他药差不多,我不知道是用带核的乌梅还是乌梅肉,如果是用乌梅肉这个剂量完全可以。我现在\u003Cstrong\u003E用的乌梅量是60g、40g,是因为带核。\u003C\u002Fstrong\u003E我做过乌梅丸,如果按照醋泡,去核之后再烤干晒干的话,100g乌梅才得到20g乌梅肉,就是5:1的这个比例。所以乌梅如果煮汤的话量不能太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看了一些古籍,关于乌梅的配方有一个乌梅用苦酒(醋)泡一晚,去核以后,蒸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的方法。我认为不一定要把饭捣到这个里面,蒸的时候用到饭,但从原文来看,并不能确定把这个饭也捣到这个里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乌梅要用醋泡24小时,24小时以后才容易把皮剥下来。按照原方是用锅蒸的,上边还放了米。我是用烤箱再把它烤干。丸剂有一半的蜜,一半也是大约数,不是绝对是一半,可多可少,就与和面一样。蜂蜜建议要炼一下,不是用生蜜,要把蜂蜜烤一下。火候也是有技巧,火太轻的话,蜜炼的太清乌梅丸挺黏;烤的太过的话,冬天遇冷就变得很硬。这都是一些技巧,需要掌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乌梅丸用多大量才好呢?原方记载是如梧桐子大,服10丸,一天三次,可以稍加到20丸。梧桐子在经方里有两种换算方法,按照10g或者鸡蛋黄来算的话,有一种算法是10个梧桐子就是一个弹丸,还有一种是40个梧桐子是一个弹丸。乌梅丸服10丸到20丸,如果按照10丸为10g来算的话,服10g到20g我觉得有点大。我是按照40丸为10g来算,10丸也就是2、3g,所以我配\u003Cstrong\u003E乌梅丸就是3g。\u003C\u002Fstrong\u003E乌梅丸特别苦,3g吃的时候就是呲牙咧嘴的,好难受,所以我建议不要太大,3g就可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于乌梅丸配丸的用量再补充一点,乌梅三百枚的话,带核是一千五百克左右,去了核晒干或者用微波炉烤干是两百多克。所以黄连一斤不能按一两15g算,分量有点大,量就跟乌梅等了,我是按5-8g算,黄连起码比乌梅少一倍。我配丸的时候完全是按照原来的比例,如果改汤的话要按照寒热再调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乌梅丸改汤的话,有一点特别注意,乌梅丸原方特别难喝,丸剂有一半的蜜,蜜是整个药的一半,有甘缓的作用,\u003Cstrong\u003E如果改汤的话,要不就是嘱咐患者加蜂蜜要不就是重用甘草,\u003C\u002Fstrong\u003E如果没有甘草又没有蜜,真的难以下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五、乌梅丸的应用总结\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总结一下我对乌梅丸应用的几个指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消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胃病(慢性胃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精神情志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症状丑时发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痒(痒为泄风 与风有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舌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久治不愈,只要病史长,久治不愈,往往是寒热错杂,久病必虚,没有纯实、纯热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8、各种肿瘤,原发的、放化疗以后的,都有应用的指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9、寒热错杂或者上热下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0、最重要的一个,乌梅丸的脉证:右寸内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于乌梅丸脉证是我个人的经验,我的老师、朋友对乌梅丸的脉证也有论及。如顾植山老师说乌梅丸的脉证是脉弦,重按无力;朋友徐汝奇是脉学大家,专门研究脉,他认为乌梅丸的脉证是六脉沉细,六部不等。我总结的右寸内移是有理论依据的,《脉经卷第十·手检图》“前如内者,足厥阴也”,这个前我理解为寸,入内就是往内偏,前如内就是足厥阴,所以我总结出来乌梅丸的脉证是右寸内移。其实这个算是主证,但见一证便是,指的是主证,主证有了,接着兼证可多可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时间不早了,耽误大家的宝贵时间,谢谢大家的聆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END\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翻译:陈思雨 景松 方檬丹 周旎泓\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校对:王春颖 苏雪贞 蔡果宏\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编辑:朱丽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声明\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文章来源于姜宗瑞老师2015年04月20日在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聚友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的讲课,由“中医家”委托中医志愿者整理为文字稿。中医在线论坛联盟提供支持。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搜索“中医家\"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中医资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推荐下载:全新中医家APP,五十万中医人专属软件,只专注中医领域。【社区】以医会友,广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医打造个人品牌,提升医患互动,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会议服务】全国中医会议培训随时报名,轻松加入中医名师互动圈。下载地址:http:\u002F\u002Fwww.zhongyijia.com.cn\u002Fdown\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41099453438413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