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划分为2区1县的4线城市,享有“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之称

广东省划分为2区1县的4线城市,享有“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之称

广东省划分为2区1县的4线城市,享有“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之称

广东省划分为2区1县的4线城市,享有“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之称

潮州,广东省下辖地级市,位于韩江中下游,东与福建省的诏安县、平和县交界,西与广东省揭阳市的揭东区接壤,北连梅州市的丰顺县、大埔县,南临南海并通汕头市。 [1]

潮州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成员城市之一,对外开放旅游城市,闽、粤、赣边韩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全市地势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65%,主要分布在饶平县和潮安区北部。全市总面积3679平方公里,下辖潮安区(含枫溪功能区)、湘桥区和饶平县。 [1] 2014年末户籍人口为268.8万人。 [2]

潮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潮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同时是粤东地区文化中心。历史上相继为郡、州、路、府治所。也曾是及海外贸易的始发地。享有”南国邦郡“、“岭海名邦”、“海滨邹鲁”、“文化橱窗”、”华侨之乡“、“国家园林城市”、“潮州菜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 [3]

2016年12月,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4]

2017年12月,获得“厕所革命优秀城市奖”。

建制沿革

建制历史

潮州历史悠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隋朝设立潮州以来,长期是粤东潮汕地区郡、州、路、府治所在地。

建制之前

潮汕南澳象山文化遗址距今约8000年,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南方海洋文化的代表,是目前粤东潮汕考古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7] 。

潮汕潮安池湖的贝丘文化,距今约6000年,潮汕在新石器时代繁荣时期的状况。

潮汕普宁虎头埔窑群代表了4000多年前潮汕文化发展的高峰期,证明潮汕地区在新石器时期就有着自己的先进文化,经过与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和综合,从而得以壮大。虎头埔窑群的发现推翻了以往所持的“粤东地区是蛮荒之地”的观点 [8] 。

潮汕饶平浮滨文化遗址距今3000年,是商代的商文化遗存。 [9]

秦汉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潮州属南海郡揭阳县(一说揭阳戍),揭阳县因揭阳岭而得名。

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南海郡揭阳县,揭阳县统领今潮汕地区全境、梅州及福建闽南漳州的云霄、东山、诏安、漳浦、平和5县一带。

晋、南北朝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东部析置东官郡,揭阳县境析置海阳、潮阳、海宁和绥安4县,属东官郡。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东官郡海阳县北部五营地设置义招县,原揭阳县境设置义安郡,义安郡统领海阳、潮阳、海宁、绥安、义招5县,治所驻海阳县(今潮州市),管辖范围今潮汕地区全境、梅州及福建闽南漳州的云霄、东山、诏安、漳浦、平和5县一带。义安便是潮州的前身,义安名称共用了260年。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义招县析置程乡县,义安郡统领海阳、潮阳、海宁、义招、程乡5县,治所驻海阳县。

隋唐

隋开皇十年(590年),原义安郡境立潮州,统领海阳、绥安、海宁、潮阳、义招、程乡6县,治所驻海阳县,管辖范围仍是今潮汕地区全境、梅州及福建闽南漳州的云霄、东山、诏安、漳浦、平和5县一带。因地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首命名“潮州”,潮州成为潮汕地区的政区名称始于此,以后1400多年都沿用。

广东省划分为2区1县的4线城市,享有“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之称

广东省划分为2区1县的4线城市,享有“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之称

广东省划分为2区1县的4线城市,享有“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之称

广东省划分为2区1县的4线城市,享有“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之称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全国罢州复郡,潮州复改为义安郡,隶东扬州,再次划入福建;唐武德四年(621年)第二次称潮州。

唐承隋制,仍称潮州,辖海阳、潮阳、程乡3县,治所驻海阳县。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此时泉州州驻地为今福州)和潮州一部分合置漳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全国改州为郡,潮州因此易名为潮阳郡。唐开元十年,西元751年,从江南道改为岭南道管辖。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再度改称潮州,至此潮州之名完全定型。

宋元

宋代仍称潮州,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复置揭阳县,统领海阳、潮阳、揭阳3县合称“潮州三阳”,治所驻海阳县。

元至元十六年(1279 年)改潮州为潮州路,仍统领海阳、潮阳、揭阳三县,治所驻海阳县,属广东道宣慰使司,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梅州隶入潮州路。

明清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潮州路为潮州府,辖海阳、潮阳、揭阳、程乡4县,治所驻海阳县,属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县邑扩容,海阳、潮阳、揭阳3县析置了饶平(别称饶阳)、惠来(别称葵阳)、澄海(别称莲阳)、普宁(别称洪阳)、大埔(别称茶阳),合称潮州八阳也称潮州八邑,程乡县析置了平远、镇平2县,崇帧六年(1633年)潮州府统领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平远、程乡、大埔、镇平共11县,潮州府商民经商于海内外各大商埠,并设立潮州会馆,名号潮州八邑。

广东省划分为2区1县的4线城市,享有“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之称

潮州

清承明制,仍称潮州府,仍辖11县,治所驻海阳县(今潮州市)。

清康熙22年(1683年),潮汕商人在苏州建潮州会馆,在会馆正门口立碑刻文:“本馆系潮州府属8县商民所组织,专谋本帮商业之利益”。这是潮商和潮州八邑最早正式称谓书面体现之一 [10] 。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乡县、平远县、镇平县3县另设立嘉应州,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4县加上本属的程乡县合称“嘉应五属”。

清乾隆三年(1738年)析置丰顺县,潮州府统领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普宁、惠来、澄海、大埔、丰顺9县,均是从北宋潮州的海阳、潮阳、揭阳潮汕民系3县析置,名称均带有“阳”字,即海阳、揭阳、潮阳、澄海别称莲阳、普宁别称洪阳、惠来别称葵阳、饶平别称饶阳、丰顺别称新阳、大埔别称茶阳。由于北部山区的大埔县居民是客家人,故置丰顺县后仍称潮州八邑。丰顺建县的同时期,潮汕商帮达到一个鼎盛时代。随着潮州八邑的名号被四海口碑相传,潮州八邑成为了潮汕的代名词和界定标准。潮州八邑即是潮汕民系、潮汕商帮和潮汕地区,是今海内外潮汕人最广泛认同的界定标准。

广东省划分为2区1县的4线城市,享有“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之称

广东省划分为2区1县的4线城市,享有“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之称

广东省划分为2区1县的4线城市,享有“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之称

广东省划分为2区1县的4线城市,享有“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之称

广东省划分为2区1县的4线城市,享有“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之称

广东省划分为2区1县的4线城市,享有“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之称

广东省划分为2区1县的4线城市,享有“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之称

1840年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进入中国近代史,1850年清代爱国政治家林则徐逝世于潮州府普宁县行馆。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定潮州府澄海县沙汕头为通商口岸,汕头港于1860年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11] 。

1906年,从潮州府治所地直达汕头埠的潮汕铁路筑成,配置“潮汕号”机车头并通车,由此有“潮汕”新名词,潮汕名称广为人知是在1907年5月孙中山亲自领导的潮汕黄冈起义。1907年5月22日,因由孙中山指派华侨潮裔许雪秋及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等人领导发动的潮汕黄冈起义爆发,这次武装起义意义重大,但当时的《南洋总汇报》却大肆指责孙中山勾结“潮汕会党”,策动黄冈起义。 “潮汕”之名由此见之报端,逐步广为人知。

民国

民国初,废潮州府,改置潮州安抚使,驻汕头;后改潮梅镇守使、潮循道、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等,曾一度改驻潮安县潮州城。

1921年之后,汕头建市设立市政厅,成了粤东地区继潮安县潮州城之后的另一地域亮点。

1936年改设为广东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6年改为第六区,1949年4月析为第七(和第八)区,治所均驻潮州城。

解放后

1949年解放后设潮汕专区、治所驻潮安县,管辖潮安、饶平、南澳、澄海、潮阳、惠来、普宁、揭阳8县。

1952年置粤东行政区,行政公署驻潮安县,管辖原潮汕专区所属潮安、饶平、南澳、澄海、潮阳、惠来、普宁、揭阳8县,原东江专区所属惠阳县、紫金、河源、龙川、海丰、陆丰6县,原兴梅专区所属的梅县、蕉岭、大埔、丰顺、五华、兴宁、平远7县等21县,范围今汕头、潮州、揭阳、汕尾、梅州、惠州、河源7市。

1955年9月,粤东行署治所由潮安县迁往汕头。1956年改粤东行政区设为汕头专区(汕头作为潮汕地区的政区名称始此),治所驻汕头市,汕头管辖潮安、饶平、潮阳、普宁、澄海、南澳、揭阳、惠来、梅县、丰顺、大埔、五华、兴宁、平远、蕉岭15县,范围今汕头、潮州、揭阳、梅州4市。海丰、陆丰2县1958年属汕头专区。

广东省划分为2区1县的4线城市,享有“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之称

潮州市风光(18张)

1965年07月,兴梅7县从汕头专区析置梅县专区,汕头专区管辖范围今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市。

1970年改汕头地区专员公署设为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汕头地区管辖范围今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市。

1983年改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设为汕头市,同年9月海陆丰改属惠阳地区(1988年1月海陆丰设今汕尾市),汕头市管辖范围今汕头、潮州、揭阳3市。

1991年汕头市经济特区扩围批准,同年12月国务院调整潮汕地区行政区划,原汕头市分置为今潮州、揭阳和汕头3市(合称潮汕三市),统称潮汕地区,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管辖新设立的湘桥区(原潮安县析置)、新恢复的潮安县和原汕头市管辖的饶平县。

广东省划分为2区1县的4线城市,享有“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之称

潮汕自古称潮州,中国1949年后二次大的疆域调整,潮州产生了二个概念,一个是指潮州民系的潮汕人(潮汕三市涵盖10区4县、1个县级市普宁),另一个是指潮州市政区(2区1县)。

潮州民系概念所指的潮汕地区,具有共同地缘、亲缘、族群、商帮、方言、民俗、信仰,前身是潮州府潮州八邑,自古同根同源、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商缘相联,是历史相承、山水相连、族群相同、潮语相通、利害相关的地区,同属潮州府管辖,同属潮汕方言区,同属潮汕文化圈,同属潮汕商帮,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具有显著的海洋文化特征,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在海外潮州八邑籍的华侨华人中尤为显著。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民风民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语言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拥有了潮州人的称谓,即为大家所认同的潮汕人、潮汕民系。

今潮州市是在1991年12月原来汕头市拆分为潮汕三市(汕头、潮州、揭阳)时,将原来的县级市潮州升格而成的,成为潮汕地区三个地级市之一,管辖潮安区、饶平县、湘桥区2区1县,湘桥区就是通常民间称呼的府城、潮州城。潮州市民较为注意区分“潮汕”与“潮州”,例如说“潮州话”、“潮州工夫茶”等,都不称以“潮汕”二字。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关于潮州一词的概念,仍是潮州民系概念,海外和国内老一辈的潮汕人的迄今为止仍以潮州代称潮汕,海外各地潮汕会馆也都称为“潮州会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