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在当下,精卫填海精神一直是咱们天津人民的精神底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记者:精卫填海跟天津是否有一定关联。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神话传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早期居民最古老的信仰和对天地人物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精卫填海”作为广为人知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远古时代的居民改造自然的坚韧毅力和美好愿望。在大力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今天,“精卫填海”体现了什么精神,又具有什么新的时代内涵呢?为此,我们采访到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赵云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记者:您好,赵博士。我们知道有些神话并非子虚乌有,而是古代先民们的真实生活被神话,继而形成神话传说。对此,您是否认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赵博士:神话的产生史其实就是原始人类与大自然的斗争史。当时生产工具简陋,变幻莫测的自然力对人类形成严重的威胁,与此同时,原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处于极为幼稚的阶段。日月的运行、昼夜的变化、水旱灾害的产生,生老病死等,都使他们迷惑、惊奇和恐慌,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和人一样,有着生命、意志的,以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受有灵感的神的主宰。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所有的自然物和自然力都被神化了。原始人不想屈服,与大自然展开了不懈的斗争,一心渴望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减轻劳动,保障生活。他们把这一意志和愿望通过不自觉的想象化为具体的形象和生动的情节,于是便有了神话的产生。由此可见,神话是原始人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企图认识自然、控制自然的一种精神活动,同时也寄托了人类的向往和宗教的实化展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记者:精卫填海是否有一定的人物原型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赵博士:精卫填海神话故事最早记载于《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于该故事的起源和原型,目前学界争论不一。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我比较认同的是,这是记述炎帝神农氏部落的故事。因为就“精卫填海”神话产生的地理环境来看,发鸠山又称“西山”,乃是因为其处于漳水以西,为太行山的一个分支。《水经注》曰 :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而明代《乐律全书》对“精卫填海”中的“发鸠山”有了更详细的记载,漳水女神即羊头山神之女,是神农之女,发鸠山建有灵湫庙,一直流传有精卫填海故事,故神农之女即是精卫。其中增加了手持白鸠、提前预测漳水涨潮和祷雨等内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记者:精卫填海跟天津是否有一定关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赵博士:这个观点也有人提及。目前有两个佐证:一是,发鸠山和渤海共处同一纬度;二是发源于发鸠山的漳河是海河一支,漳河汇入海河入渤海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记者:据您所知,天津有哪些关于“精卫填海”的城市标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赵博士:有。在天津站的钟塔楼的穹顶上有一幅《精卫填海》的壁画。1987年天津站改造时,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同志提出了由吊灯改为壁画的修改方案,《精卫填海》脱颖而出成为代表天津的文化形象。另外,滨海新区的生态谷雕塑公园里也有从精卫填海到改革开放等26组雕塑,展现了天津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民俗,等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记者:精卫填海的故事广为人知,您觉得在当下它体现出什么新的时代内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赵博士:“精卫衔微木,将以之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改造自然的艰韧毅力和美好愿望。我们从精卫身上体会到的是意志坚定,不屈不挠,锲而不舍、人定胜天 、自强不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伟大精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在当下,精卫填海精神一直是咱们天津人民的精神底色。“精卫填海”发展成“津卫填海”,天津人民吸取这种坚韧奋斗的精神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记者:您确切地讲一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赵博士:一是填海造陆,泥沙填海造出一座新城。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人工港,每年淤积的大量泥沙曾是它的最大困扰,但现在,天津人为这些泥沙找到了出路。例如临港工业区全部采用疏浚天津港的淤泥、建筑垃圾等来造陆地,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这是天津人与自然环境搏斗,使之利于民的绝佳体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是投身在天津建设事业中临难不惧,坚毅奋斗的品格。从六百多年前建城的一砖一瓦到大运河漕运的热火朝天,从近代革命的嘹亮号声到平津战役的奋勇守城,从根治海河到引滦入津,天津的历史就是一幅鲜活的奋斗史。尤其在当下,天津正处于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如工业结构偏旧偏重、某些国有企业“抱残守缺”、开放意识不强等问题成为发展阻碍。然而,阻碍永远不能阻止勤劳智慧的天津人民追求进步的道路。近年来,天津人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保持战略定力,坚决将战略重点转到拼质量、拼效益、拼结构、拼绿色度上来,把工作重心聚焦到高质量发展上来。面对困难,临难不惧,坚毅奋斗,不破“阻碍”终不还,目前,天津在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汽车等新型产业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人工智能科技产业上破茧重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精卫虽小,却志存高远,投石填海,矢志不渝。她的身上体现了天津人民锲而不舍的精神。 在天津人的发展的词典里,“坚韧奋斗”是一个可以打开广阔天地的词汇,是激发勇气智慧的动力源泉。为了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摆脱陈旧不佳的条件束缚,天津已开始行动起来,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天津一直秉持精卫填海的坚韧奋斗底色,奋勇向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 赵云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津云新闻记者:盛书琪\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28985927257344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