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收稿

文图编辑:莹莹

路的变迁

文/孙明明

在我童年的时候,家乡最大的交通主道是一条的泥路,它约两米宽,连通着船埠头与10多里外的街镇。独轮车是当时最大的运输工具,江边晒盐人用一车车的晶盐换来赖以生存的食物,一条条的车辙深深地嵌在这条路上,河中的牛拖船将浸透汗水的盐运向远方……

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艰辛。

这条有着深深车辙的泥路,睛天像灰堆,风吹尘土飞扬,雨天粘如糖浆——“拔脚糊脚”。

那时候,我们村子里好多人的人去城里卖过瓜和冬芥菜,他们看到城里的路,都在感慨;城里人真有福气,马路如此的干净、平坦,从来不扬灰,不粘脚,不但骑自行车不用担心滑倒,更可以开汽车,要多便利就有多便利,不知道我们何时才能有这样的路呢?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让多少的梦想成为了现实!记得春节时,我的一位邻居长辈去加工年糕,他的孙子开着轿车去接爷爷,这满头白发的爷爷,捧着年糕坐进了轿车,一边高兴地说着:“真是想不到啊,这年糕也要坐“小宝车”了!”

谁能料到,一个普通的农家,也会开上了小轿车,“这年糕也坐小宝车!”,在三十年前,你做梦敢想吗?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个硬道理。

泥路时,我们推着独轮车,骑着自行车。

机耕路时我们开上了拖拉机,买起了摩托车。

有了柏油马路后,有的家庭开起了工厂,买来了汽车。

如今村村通公路,汽车已经进入了普通农家。

前不久,一位大娘的话让我感动:“早个三十年前,谁家买来了一辆自行车,大家都会去围观。可如今,谁家买来了轿车,也觉得非常的平常,要是谁去围观,会被人笑话了。”这短短的一席话,证实了萧山人的富庶与幸福。

我们村里有好多的外来打工者,他们住着最简陋的小屋,有的全家都搬到了这里安家落户,在当地人看来,他们住的是偏房,做着最累最苦的活,是如此的艰辛,可是他们有着比老家更多的收入。好多的夫妻在这里生儿育女,他们为这方土地辛勤地劳动着。

前不久,我去采访了一位来自安徽的老人,他快七十岁了,就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每天为苗木种植户掘地种苗。因为他诚实劳动,很多的苗木种植户都会预约他,每天的工资有200多元,他租住着一间小屋,老俩夫妻生活得很幸福,每天傍晚回家喝点老酒,天天有肉吃。我问他为什么这般老了,还要出来打工?他的回答让我感叹不已:“你要知道这里打一个月的工,就是老家一年的收入。但还有更让我留恋的是这里的路,在安徽老家,只要一下雨,这黄泥路啊,动也动不了,你看这里的水泥路,就是下最大的雨,也不用穿雨鞋的。”

我想人的一辈子,就是走着一条路,一条好的路可以改变社会,改变人生。我们就走在这样的康庄大道上,这一路写着的是满满的幸福!

◉ 本文审阅校对:散文栏目编审 王正荣

作者简介:孙明明,出生于1954年11月,系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坎山初中退休工人。现为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特长乡土文学,2007年出版个人专著《江边的思绪》,2010年由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岁月如风》,2016年出版《生产队记忆》。

本文为中国乡间美文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