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扬州讲坛 | 都本伟详解悲剧英雄袁崇焕,接受采访透露“都教授”的身世

作为明清易代之际的一位悲剧英雄,袁崇焕的一生充满种种坎坷和矛盾,不论生前还是身后,伴随着他的不乏争议。他的一生经历究竟如何?他的功过应当如何评定?昨天下午,都本伟教授作客扬州讲坛,主讲“悲剧英雄:袁崇焕的一生及其历史地位”。

都本伟,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辽宁省葫芦岛市长、市委书记,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主要专业领域:经济学、管理学、史学、教育学等。曾两次登上《扬州讲坛》,主讲“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一生及其历史地位”、“一代枭雄:忽必烈的一生及其历史地位”。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在葫芦岛市工作期间,主持了对宁远古城的保护和开发,以及对历史人物宁远大捷的功臣袁崇焕进行了系统研究。

讲座伊始,都本伟教授就给出他对袁崇焕的基本看法:袁崇焕是一位英雄,但又是一个悲剧英雄。他用“命运多舛”来形容袁崇焕跌宕起伏的一生。

起伏跌宕的人生

坎坷,这可能是都本伟教授在讲述袁崇焕一生经历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袁崇焕出生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正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生于明王朝“衰败前夜”,他的人生注定也像那个时代一样充满坎坷与辛酸。

袁崇焕的科举之路,就充满坎坷。二十三岁到三十五岁之间,他四次考进士,四次名落孙山,终于在第五次考上进士。考上之后,却遭遇一年没有授官职的尴尬。第二年,他才得到人生中第一个官职,福建邵武知县。经历三年县令生涯之后,袁崇焕赴京述职。经都察院御史侯恂举荐,袁崇焕出任兵部职方司主事。

不久,广宁被后金攻陷,袁崇焕一人往前关外侦察地形,回朝之后上书说: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于是袁崇焕被破格提拔为宁前兵备佥事,督关外军。在辽东边关,袁崇焕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先后取得救援十三山、宁远保卫战、宁锦保卫战的胜利,官职接连晋升,成为一品大员。但是,魏忠贤指使其党羽弹劾袁崇焕,在论功行赏时,袁崇焕只增加一级官阶。天启七牢(1627)七月,袁崇焕辞官回乡。

同年九月,明熹宗朱由校驾崩,明思宗朱由检即位。次年七年,袁崇焕重新起用,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后金国主皇太极举兵十万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袁崇焕率兵驰援。朝廷中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崇祯三年(1630)八月,袁崇焕被处以通敌叛国罪,本人被凌迟处死,家人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

雾里看花的功过

自从袁崇焕去世之后,对于他的功过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都本伟教授认为,关于袁崇焕功过的讨论,本质是忠奸的讨论。考察历史人物,既应当具有现代眼光,更应当具有历史眼光。袁崇焕被杀的理由,当时列了十二条,主要的有四条:欺君、资敌、纵敌、擅杀。

欺君的问题

袁崇焕曾经向崇祯承诺“五年平辽”,结果这句话刚说完三年,清军却打到了京师,给人“忽悠”皇帝的感觉。都本伟教授认为,袁崇焕当时的说法,不完全是大话,他是为了给皇帝信心,并且“五年平辽”也是有前提条件的,是希望崇祯皇帝给他兵权,对此崇祯皇帝并无异议。此外,都本伟教授认为,袁崇焕这句话,在明代的历史条件中,有立威服众的用意。

尽管欺君的说法不能成立,但袁崇焕也确实对严峻的形势估计不足。

资敌的问题

明朝朝廷明令禁止把粮食卖给蒙古人。但袁崇焕出于安抚蒙古,结成“统一战线”,避免两面受敌的考虑,允许开市,用粮食接济喀喇沁部。该部首领指天为誓,以妻儿为质,保证不作后金向导。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后来喀喇沁部违背了自己的誓言,这是袁崇焕没有料到的。

此外,袁崇焕与努尔哈赤有过书信往来,与皇太极有使者、书信往来。这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是收集情报与试探敌情的常用做法。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袁崇焕奉旨全权经略辽东,这一战术性质的行动,也没有什么大错。

纵敌的问题

主要指袁崇焕放任后金军队攻入关内,威胁京师。

这个“黑锅”不应由袁崇焕来背。

面对努尔哈赤长驱直入、强攻坚城的办法,袁崇焕以“坐守”坚城的策略应对,十分奏效。但皇太极改变了策略,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绕过宁远、山海关,直接攻击朝鲜和北京,袁崇焕仍然“坐守”坚城,策略有误。但与此同时,因为其他守将太弱,导致皇太极绕过宁远防线,进入长城北路各关口,如入无人之境。袁崇焕千里迢迢赶来救援,应该是有功无罪。

擅杀的问题

主要指袁崇焕杀了皮岛总兵毛文龙。皮岛位于中朝界河鸭绿江中,是楔入后金后方的一个战略支撑点。

毛文龙非常跋扈,在朝中投靠魏忠贤,在战场上也常常失败,牵制后金十分不力,甚至出现不听指挥,拥兵自重,讨价还价的事情。杀毛文龙,袁崇焕统一了事权、军权,树立了在辽东前线的绝对权威,但也失去了东江镇的这一支战略钳制力量,客观上为皇太极解除了一个后顾之忧。并且因为这件事情,袁崇焕与原来并无瓜葛的东林党扯上了关系,无意中给自己烙上了参与“党争”的印记。

饱受争议的评价

袁崇焕被杀时,被冠以“汉奸”的恶名。明亡之际,逃到广西的南明小朝廷才给他平了反。奇怪的是,对他大加褒奖的却是清朝乾隆皇帝。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关于保护袁崇焕墓的批复中,称之为“明末爱国领袖”,我十分赞同这一评价。

那么,对袁崇焕的负面评价都错了吗?也不尽然。袁崇焕身上有“四个作为,四个局限”。

忠勇血性的作为与性格的局限

一方面,袁崇焕与崇祯皇帝性格相像,对冲。另一方面,袁崇焕过于自信。同时,他也存在意气用事的现象。

凌云壮志的作为与策略的局限

袁崇焕是一个军事家,但却不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他对自己的定位有误。崇祯视他为主持大局、平定天下的大元帅,他却将自己定位为将军头领。

在战略上,袁崇焕采取的是防守型策略。防守能挫敌,却不能灭敌。想要收复失地,必须进攻。

拯救帝国的作为与才干的局限

袁崇焕长于治军,短于奇谋。从现代角度看,他是一个治军型将领,但“出奇制胜”非其所长。三次大捷的具体战术运用,都是“守坚城,用大炮”,但这样就只能被动等敌人攻击,难以主动出击。此外,他长于守城,短于野战;长于击溃,短于决战。

旷世英雄的作为与时代的局限

袁崇焕是抗清名将,但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受到衰落的国力的制约,也受到当政君主的制约,此外还有朝廷党争的制约。

崇祯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在临刑前一刻,袁崇焕的爱国情操和人格魅力并非丧失。面对激情不已的人群,他从容口占绝命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爱国之心,苍天可鉴。

讲座结束后,都本伟教授接受了中国移动·会客厅专访。

您这次是第三次登上扬州讲坛。前两次分别讲的是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再加上这次的袁崇焕,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都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您在研究历史的时候,是不是喜欢把目光对准这些英雄人物?

确实,在我的血液里有英雄主义的情结。我是蒙古人,我的祖先是蒙古族将军,在元朝的时候从科尔泌草原一直打到山东烟台牟平,在那儿做了封疆大吏。我小时候,我的父亲给我讲先祖的故事,成吉思汗的故事和忽必烈的故事,所以我从小就非常崇拜这些英雄人物。除了崇拜之外,我对他们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也非常感兴趣,我在大学读的是哲学,硕士读的是历史,我就搜集资料,写相关的文章,用他们的精神来激励自己。

您的“都”姓,在历史上应该是有过变化的?是这样的吗?

对,有过变化。我们是忽必烈这一支。我的老祖先的官职,叫都达鲁花赤。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烟台市委书记,胶东半岛都归他管。在元灭之后,明太祖对都达鲁花赤这一支非常仁慈。因为他在长期的任封疆大吏的过程中,与汉族结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指导他们怎样务农,怎样打渔。因此朱元璋留了这一支的命,但要求他们必须改为汉姓,从此留在当地务农、打渔,不能再回草原了。所以从元灭明兴之后,我们的祖先就把自己的蒙古族改为汉族了。一直到1984年,恢复了蒙族。我们的祖先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我们过去是蒙古族,给我们规定了排行,就是名字中间的那个字,不能乱。“元本兴基业,书田永克昌”,我是“本”字辈,我的父亲是“元”字辈。就是教诲子孙后代,要读书,要种田,要勤奋持家。

看您的履历,您担任过葫芦岛市市长、市委书记、东北财大的党委书记,研究过哲学、经济、美学、心理学等等,研究领域非常广泛,还出过散文集和诗歌,您如何平衡政务与学术、创作的?

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应该是务正业。这个正业就是主政一方,必须要发展当地的经济,发展当地的民生,搞好当地的建设,特别是党委干部还要抓好党建,反腐倡廉,这应该是一个党政领导干部的主业。但是呢,要搞好经济建设,要搞好民生,要搞建设,需要谋略,需要战略,需要高屋建瓴的思考,因此他需要有文化作支撑。比如说,一个城市要搞建设,最终拍板的,建路也好,建广场也好,建公园也好,建文化设施也好,最后的拍板权,还是在主要领导身上。因此,主要领导的眼光,视野,也包括他的美学,就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说,如果有深厚的底蕴的领导干部,他在做决策的时候,他就更有科学性,前瞻性,符合文化和美的规律。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党政领导干部,在从政之余,应该很好的学习哲学,美学,建筑学,乃至于音乐学,诗学,都学好这方面的知识作积淀。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领导干部,他在做决策的时候,他才能够不顾此失彼,才能够有系统的思维,美学思维,长久的思维。来考虑问题就会更加全面,不至于拍脑袋作出错误的决策。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您怎么能做到分身有术,游刃有余?

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我读书的时间就是两个时间段。一个是早晨上班之前,两个小时。一个是晚上下班之后,两个小时。因为,在我从政的这二十多年当中,八点到五点几乎是挤不出时间的,有时还要加班加点。但是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我每天早晨五点多起床,到七点之前还有两个小时。这段时间脑子非常清醒,可以利用来读书。晚上八九点钟回到家里,也有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把这两三个小时充分利用好。

我提出一个概念,叫“积极的休息”。就是工作时间已经很累,是从政思维,回到家里吃完晚饭后,要换一种思维,学术思维、文学思维、音乐思维。读书的时候,放古典音乐,互相不受影响,美妙的音乐对你的休息和思考,都是很有帮助的,天长日久,你会记得一些音乐方面的常识。看书的过程,也是换脑换思维,所以这是“积极的休息”,让脑子换换思维,这样也能睡得更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