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耶鲁大学,

3年来,

有一只猫每天出现在其中的一个教室里。

这只猫名叫布巴,

它的家就住在学校的后面,

它的主人是一个书店老板。

最初,布巴是一只流浪猫,

在3年前被书店老板收养,

那个书店老板起初只是把它关在家里,

但它一直“喵喵”地叫个不停,

主人就知道它其实想出门去玩,

所以就让它自由活动了。

结果它摸索着进入了耶鲁大学,

从此发现世界上居然还有上课这么“有意义”的事情,

于是就每天过来听课了。

它非常的“勤奋好学”,

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

它每天都会准时来到教室里听课。

原本教室里并没有它的专用座位,

它只是蹲坐在教室的角落里,

奇怪的是每次老师讲到精彩处,

它都会探头探脑,显得很专注,

后来同学们就从学校仓库里为他搬来一张桌子和椅子。

每天,

布巴都会准时到教室门口安静等待开门上课,比其他学生们都准时,

因为布巴上课太勤,

同学们就向学校提议给它颁发“学生证”,

结果耶鲁大学的高层领导还真的派人连续考察了一周,

发现它真的天天来听课,

于是就答应了同学们的请求,

派人给布巴拍了一张照片,

然后煞有介事地给布巴做了一张“学生证”,

挂在布巴的脖子上。

布巴所在的班级眼看要毕业了,

理查德校长却做出了另一个决定,

那就让布巴和同学们一起拿到一张耶鲁大学的毕业证吧!

于是在2016年7月18日,

学校让同学们为布巴披上了一件特制的毕业袍,

然后让它和同学们一起拍了毕业照。

这件事情传开以后,

很多地方的人都批评耶鲁大学对毕业证视为儿戏。

但是理查德校长并不这样认为,

他在耶鲁大学的社交网站上发视频说:

“第一,我们从它身上学到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坚持不懈,你总有被人认可和取得正果的那一天;

第二,这并不是视毕业证为儿戏,而是对任何一个坚持者的尊重与爱,哪怕那只是一只猫,而尊重与爱,本身就是教育的核心。”

一只猫,都受到了最起码的尊重,

然而我们的教育呢?

可以毫不掩饰地讲,

当下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正是缺少了对孩子的这种起码的尊重。

比如,

现在教育最大的问题,

就是父母和教师随意用侮辱的语言损害学生,或者动辄就体罚学生。

父母的观念是“不打不成器,不骂不成才”“棍棒下出孝子,拳脚下出才子”,

老师的口头禅是“恨铁不成钢”“打骂这都是为你好”“可怜天下老师心”等等。

甚至还有家长和教师,

把对孩子的打骂,说成是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让孩子从小就有坚强的心理素质。

这简直是对挫折教育的曲解,

挫折教育不是不尊重孩子,

挫折教育也不是靠打骂来实现的。

比如,

我们也经常提到尊重,

但很多时候,

不过是一个口号,一个招牌,

在一味追求分数的目标下,

尊重被沦落为一个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一着急就忘掉”的招牌。

比如,

我们真的尊重那些在我们眼里看似不可救药、不可理喻、成绩一塌糊涂的学生了吗?

不是吗?

当你苦口婆心,

而他不屑一顾、毫无反应时,

当你看着其他老师用“冷酷”的办法苛求而取得好成绩时,

你对学生还有耐心,还有克制,还有尊重吗?

比如,现在科技发达,

“直播教室”让学生在教室里的一举一动被监视,“无论你在干什么,都会有无数的眼睛注视着你、监视着你”,

有的公开质疑,“监狱已经在校园诞生”,

这哪有对学生的尊重可言?

当下流行的微信群是个好东西,

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让家校之间的沟通更为方便,

但很不幸,

微信群被应用于教育,

让孩子的自由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了,

全天360度处于无死角监控之中。

直接在微信中点名,

某某同学完成作业不好,

某某同学没有完成作业,

并鼓励表扬完成作业良好的同学,

形成鲜明对比,

让一些孩子无地自容。

更有甚者,

上照片,让作业完成得很差或者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站成一排,

拍照片,发到家长群里,

告诉所有人:看!这就是那些没有完成作业的孩子。

对孩子简直缺乏最起码的尊重。

作者:汤勇,朴素而幸福的教育的倡导者与践行者,在四川阆中从事区域教育管理十多年,潜心于乡村教育的探索、行走与改变,教育的思考、研究与写作。著有《致教育》《修炼校长力》等作品。2014年被《中国教师报》评为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长”,是《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