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先任、蹇先佛是一对姐妹,也是有名的美女,先后嫁给贺龙和萧克,是少数参加长征并胜利到达陕北的女红军。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贺龙任八路军120师师长,萧克为副师长,蹇氏姐妹也随夫上了抗日战场。

蹇先佛的丈夫萧克,出生于湖南一个书香之家,在戎马生涯一直保持爱好写作的习惯。长征到达延安后,他萌生一个想法,把红军艰巨卓绝的征战史写下来,于是于1937年5月开始动笔,写作一部关于红军的小说。因为全面抗战爆发,这部小说直到1939年,历时两年才完成初稿。

萧克写小说,简直到了入迷的地步。

那时日军飞机经常轰炸八路军。萧克搬着一只小板凳在山边沟坎处写作。天上敌机,结队成群,有时还扔炸弹,他全不在意,只是聚精会神地写作。结果,有人关切地对蹇先佛说:“你要注意,老萧的神经有些毛病了。”

蹇先佛不以为然,说:“不会的。”

但是,有一次她亲身经历一件事差一点就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一天夜里,她从十几里路外翻山越岭赶去找萧克,进门就急切地说:“孩子病了!”

为了打仗,120师干部都把孩子寄养在老乡家,自己在前线打仗。萧克和蹇先佛的大孩子送回湖南老家,被日军细菌战杀害。第二个孩子刚满周岁,寄养在河北阜平的老乡家。已半年多了。蹇先佛听说孩子病了,火急火燎,跑了十几里山路来同萧克商量。

萧克正在伏案疾书,头也没抬一下。蹇先佛又大声说了一句:“孩子生病了!”

萧克仍是充耳不闻,没吭一声。

蹇先佛见状,扭头便走,摸黑夜踏上了返回的路程。她气不打一处,发誓不理他,可又一想,他是不是真的神经出毛病了,又担心起来。

几天以后,她又见到萧克。当提到这件事时,萧克大吃一惊:“噢,还有这等事!”

真让人哭笑不得。

蹇先佛只好原谅丈夫,因为他全身心投入了创作,对周围的事是不大注意的。

就这样,萧克一边打仗,一边写作,硬是写出了一部长达20多万字的小说初稿。

萧克写作时,不让人看,写成后也一直封锁消息,连蹇先佛也不知他写的是啥内容。消息灵通的记者只能做这样的报道:

“萧克将军写了一部以国内战争为题材的20万字的著作,但是,他对于自己的作品表示非常谦逊,慎重地修改,不肯给别人看,也不出版。”

既然不出版,那书稿就得在战斗中也拎着。

这事儿,萧克交给了妻子蹇先佛。

可是,日军经常“扫荡”,八路军不时进行突围、转移、行军。萧克要去指挥作战,蹇先佛不得不一手拎着书稿,四下奔波。天天行军,无论多么劳累、多么艰苦,她总是像保护孩子一样保护着书稿。有人见貌美如花的副师长夫人总带着一个大包,像宝贝似的,便开玩笑说:“你带来了多少钱?这么精心。”

一次,经过一天紧张的行军之后,一行人又饿又累,到了驻地后,蹇先佛三口两口吃完饭,便铺床睡觉了。真是忙中出错。第二天早上,她起来一看:装手稿的皮包不见了!

怎么办?蹇先佛很焦急,这包手稿是萧克的心血啊,若丢了,那他会多难受!日军“扫荡”中,两人的结婚照、日记本都丢了,而这包手稿却一直保存完好。现在丢了,怎么得了!一定要找回来。

于是,驻军上下都被发动起来,都去找这个皮包。

可是,找了一天,也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分析,说拿皮包的人可能真以为其中有钱,见财起心;当他发现其中没有钱就不会要,也有可能送回来。

不出所料,当晚,在蹇先佛等人休息的地方,突然听到外面有人敲汽油桶,“咚!咚!咚!”三下,“咚!咚!咚!”又是三下。“好像有人!”大家警觉起来。

站岗的哨兵立即朝发出响声的地方走过去,一眼便瞧见那个皮包,而敲桶的人已无影无踪。

书稿失而复得,大家都非常高兴。

然而,尽管有人催他交出版社,萧克还是决定放放再说。

这么一放,就是几十年,直到1988年,经过萧克又两次修改后,终于出版。

此书的书名叫做《浴血罗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