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天空突然阴云密布。地上的小蚂蚁开始成群结队的搬起家来。当时还只有5岁的孙夏看到了小蚂蚁搬家的场景很是好奇,就问妈妈:“妈妈,妈妈,这些小蚂蚁是准备干什么去啊?”

看着孙夏一脸好奇的表情,妈妈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了指天空说:“你说呢?看一下,天空现在怎么了?”孙夏抬起头认真的看着天空,说道:“嗯嗯,妈妈,我知道了,快要下雨了,小蚂蚁们是要准备搬家了!”

“那小蚂蚁是会把家搬到高一点的地方还是低一点的地方呢?”孙夏妈妈趁机问。

“应该是高一点儿的地方,这样小蚂蚁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家被大雨冲走了!”孙夏仔细思考之后回答到。

“嗯,你真是个会动脑的好孩子!”听了妈妈的夸奖,孙夏自信的笑了!

生活中,父母很容易忽略倾听孩子的需要!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大部分父母的做法就是立刻告诉孩子答案,因为这样看起来很快就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简单省事省事。殊不知,长此下去,只会助长孩子对家长的依赖心理。让他们遇到问题就请教父母,希望父母立刻就能给予解决,而不愿意独立思考问题,依赖父母给予现成答案。

我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其实,让孩子记住学过的知识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就那给孩子讲故事来说吧!如果只是按照书本上一字一句读给孩子听,即使一遍一遍地重复着讲,只要孩子只是认认真真的听,效果都不会太好。相反,如果这个时候能够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参与进来,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小豆还小的时候,我和她一起看故事书时,我都不是一字一字读给小豆听,而是和小豆一边看一边讨论。小豆有的时候会提出一些比较稚嫩的问题,虽然我知道答案是什么,但是我也不会马上告诉她,我会像孙夏的妈妈那样,引导小豆去思考,这样,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还提供给他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寻找答案的机会。

在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候,有3个小贴士,想要分享给各位妈妈们:

1.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

如果你的孩子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那么恭喜你,你的孩子将会比别的孩子更容易接近成功。对于孩子的一连串为什么,妈妈们可不要表现出不耐烦,要和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2. 不阻止孩子探索性的行为活动。

小孩子面对未知的事物,都是喜欢探索的。特别是男孩子,如果孩子是为了探究原理而拆了玩具,先不要骂他,但是要要求他,一定要原样复原。

3. 允许孩子有稀奇古怪的想法。

孩子都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说,面对交通堵塞,孩子跟你说想要插上一双翅膀在天上飞,这个时候可不要泼孩子冷水,如果在旁边跟孩子一起幻想,孩子会更开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在大厦,而是促进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不应是让他们被动地去获得我们给她灌输的知识和答案,而应是在积极地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作者介绍:孙雅莉,家庭教育研究学者,小豆的妈妈,专栏作家,曾在全国20多个城市展开教育研究和讲座,本文选自她的代表作《做个不生气的好妈妈》一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