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在河北三河市某区,一婚礼车队遭遇多名“陌生人”强行索要900元,勉强交涉“给钱”通行后,筹办婚礼的家属还是选择报警。毕竟,数目不小,有些过分。具体的“闹婚要钱”过程,即便不在场,我们也能脑补出个梗概。

  坦白讲,类似的“闹婚要钱”游戏,在不少乡野中,至今存在。甚至,可以确切的讲,越是经济落后欠发达的地域,这种“习俗”越严重。结婚,除却核心的情境算得上是“喜事儿”,浮在表面和附着在周围的很多事儿,显得并不光彩。

  “沉重的彩礼”暂且不谈,只要“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貌似没什么不可以。但是,作为“结婚典礼”过程中的环节“闹婚”,似乎一直以来都是“重头戏”。无论是“搞笑扮丑”的花式游戏,还是“洞房花烛”的情色暗示,只要不远离道德底线,不超出喜庆氛围的模样儿,都没什么好苛责的。

  但是,在不少地域中的“闹婚”过程中,因盛行“要钱”的习俗,就让“闹婚”本身显得“功利化”。一般来讲,索要的“数目”较小,以“仪式感”为主,人们也就牵强容忍。可但凡从“闹婚游戏”中抽离,只剩下赤裸裸的“要钱”,似乎“闹婚”也就彻底变味儿。

  当然,很多人总以“习俗”说事儿,认为“闹婚”的过程,新人(家属)不应该“翻脸”。但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大前提,“闹婚”的初衷是开心。如果,在闹婚的过程中,已经超限或者远离初衷,那么新人就没必要“死守习俗”。

  因为,对于过分的“闹婚者”,本就是“利用习俗”进行使坏。这种时候,如若还继续“死守习俗”,这样的“习俗”就真的“使坏者”的帮凶了。我们常讲,好的习俗是应该推动事情向好发展的,而非禁锢文明,让我们感到无奈。所以,就“婚礼车队遭强索事件”,我们有必要厘清以下几个问题,以此搞清楚“闹婚”的边际。

  其一:“闹婚”是为助力喜庆氛围,请别“为闹而闹”。

  既然是“结婚典礼”,那么“闹婚”就应该是“助力”喜庆氛围的环节,而非是“添堵”的环节。坦白讲,简单的索要喜糖、喜酒、喜烟都能理解,只要“仪式感”能抵达,都无可厚非。但是,单纯的“要钱”,就显得有些“粗鄙”,甚至,已经抽离闹婚的本质。

  说到底,“为闹而闹”的逻辑,在一些地域中已经“病入膏肓”。一些“闹婚者”早已不是为祝福新人而来,而只是希冀通过闹婚能“多要钱”。这些人,满嘴的“仁义道德”,却难掩丑陋的“财迷心窍”。与此同时,他(她)们总喜欢说:“这是习俗,必须兑现”。

  可是,我们要知道,习俗应该是一种文明的化身,而非丑陋的延续。“为闹而闹”终究是不得人心的,甚至让人感到厌恶。一场婚礼下来,如果“闹婚者”们的素质上不去,也就意味着这是一场野蛮的婚礼,即便到处“金碧辉煌”,也终将难有好的喜庆氛围。

  其二:“闹婚习俗”也应该进化,而非拿“恶俗”当“锁链”。

  如果说文明是进化的,迭代的,那么习俗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些“闹婚的习俗”真可以称之为“恶俗”。这些“恶俗”早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却还有人拿鸡毛当令箭,而且屡试不爽。

  就如“婚礼车队遭强索事件”中的陌生人,他(她)们显然知道自己的行为意味着什么,甚至,自己碰上类似的行为也很不爽。可他(她)们还是蛮横不讲理,以习俗之名,逼婚礼车队拿钱通行。

  很多人也许会觉得,家属事后的报警行为“很不当”,显得小气“没格局”。然而,就是因为这种认知的存在,才让“恶俗”成为一条“锁链”,将人们“固化”、“绑架”,甚至陷入“不得不”的情境。

  其三:“闹婚游戏”展示的是熟人关系,陌生人还请识相远离。

  一般而言,“闹婚游戏”除却增添喜庆的氛围,更重要一点是展示“熟人关系”。通常,“闹婚者”是新人的朋友和亲人,而且是不一般的关系才好参与“闹婚”。如“婚礼车队遭强索事件”中的陌生人,显然有点“不识相”。

  这种情况下,“闹婚”自然就显得不够纯粹。就事论事,作为陌生人,遇到“结婚典礼”,讨点喜庆,要点喜糖吃,也能理解。但是,狮子大开口,上来就要钱,而且数目不小。这就让人感到些许反感。只是,基于大喜的日子,新人(家属)又不好翻脸,很多时候只能“认栽”。

  当然,回到“婚礼车队遭强索事件”中,虽然闹婚带头人强调,就是为“凑热闹”、“沾点儿喜气”。但是,“不要钱”难道就不能实现这样的目的吗?坦白讲,靠“不要脸”强行插队婚礼,这样的“路人甲”还是滚远为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