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关济南的历史文化,我们可以从“济南”的名号谈起。

“济南”,顾名思义,因位于济水之南而得名。济水,是一条早已消失了的河流,它发源于河南省的济源县,在山东境内的故道大约就是现在的黄河。上古时代,济、河、淮(最初可能是指潍水)、江(最初可能是指沂水)并称“四渎”,都是古中国的圣河,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名川。

济水,是沟通中原与山东半岛沿海地区的黄金水道,她在济南上古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用任何语言形容之都不过分。然而“济南”作为地名,却出现较晚。西汉初年,设置济南郡,郡治在东平陵。东平陵今属章丘,位于今济南以东大约二三十公里处。东平陵西侧2公里,就是举世闻名的城子崖古城遗址。城子崖古城遗址面积20万平方米,它创建于距今四千多年以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当时应该是一个早期国家的都城所在。夏朝的时候,它是赢姓谭国的都城;商周时期,它是子姓谭国的都城。春秋前期,齐桓公灭掉谭国,设置平陵邑。到了战国,齐国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便在城子崖平陵城的东侧,新建一座360万平方米的东平陵城。汉代,这座东平陵城成为济南郡的郡城,或者是济南国的都城。东汉末年的曹操,就曾做过济南国的国相。

所以,上古时代,今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今济南以东的章丘一带,只是到了西晋末年,才转移到现在的济南。论其原因,主要在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具体说,东平陵由于是汉魏时期的一座繁荣的大都市,人众物阜,居民用水和工农业用水过多,势必导致地下水位降低。另外,过度的开发,也使得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影响到附近河流(如武原水)的流量,乃至枯竭。用水问题日益突出,最终迫使人们放弃东平陵城,而将济南郡治迁到历城,也就是今日的济南。

济南,南依群山,北临济水,地域狭窄,作为一座大都市,原本是不太适宜的。然而之所以选中历城作为郡治,关键仍是水的问题。历城水源充足,是著名的泉城。

泉城,济南的第一雅号

关于济南泉水的成因,历史上有不少人做过推测。大多数人认为济水是济南泉水的源头,他们说,“济水性趋下、清而重”,潜伏地下,出露为泉。然而,北宋时候的齐州(济南)知州曾巩却不这样认为。

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颇有些实证主义的科学精神。为了探明济南泉水的补给源,他曾前往济南南部山区作过实地勘查。济南南部山区有三条河流——锦绣川、锦阳川、锦云川,都发源于泰山北侧的长城岭,然后在仲宫汇成一条大河——玉符河,向西偏北流入济水。在玉符河的中游有一处渴马崖,渴马崖下是个大漏斗,河水流到这里,往往消失得无影无踪。据说,北宋的时候,有人在渴马崖撒一把谷糠,几天后就发现济南泉群有谷糠冒出。曾巩根据自己的勘查结果,并结合有人做的这个试验,断言济南泉水的源头活水就在南部山区。这个观点,现代科学证明是正确的。

济南泉水,共分四大泉群,皆集中在济南老城区,她们是老城西南的趵突泉泉群,老城西侧的五龙潭泉群,老城东南角的黑虎泉泉群,以及老城内的珍珠泉泉群。在元明以前,老城南门内还有一大泉群,声名不亚于趵突泉泉群。就是舜井泉群。

趵突泉在古代又名泺源,它是泺水的源头:舜井,又名舜泉,它是历水的源头。上古时代的历城,就坐落在泺水与历水之间。从现有资料考察,历城在战国时代名叫历下,西周时代名叫历汭。

大明湖位于旧城北部,湖水由市区诸泉汇集而成。古时湖面浩大,六朝时曾名莲子湖,隋唐又称历水陂、鹊山湖,宋代也称西湖。

到了西晋末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西迁历城,历城升格为郡城,原有城池过于狭小,故而南北朝时期,济南人又在历水东岸兴建一座新城。这样一来,中古时代的济南城,便形成了东西两城并存的双子城的格局。到了北宋时代,东西城融为一体,但是双子城的格局依然隐约可辨。元明时期,开挖护城河,在东城的东南角,又挖出了一个黑虎泉泉群,黑虎泉泉群就成为东护城河的源头。

一座城市,泉眼星罗棋布,本身就是一大奇观。更奇的是,城区的东、中、西三路各有一条泉溪顺势北下,在城北到济水之间汇聚成一片烟波浩淼的湖泊。这片湖泊,隋唐北宋时代叫作鹊山湖。那时,方圆数十里的湖面上,舟船出没,鱼跃鸟飞,远方的烟波之上,鹊山宛如飘浮的翠屏,华山有似含苞欲放的花朵,风景如画,美不胜收。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都曾泛舟于鹊山湖,流连忘返,有诗篇传世。

宋金之交,为了排涝防洪,也是为了漕运粮盐,刘豫开凿了小清河,直通渤海湾。鹊山湖水位陡降,大片湖底裸露出来,变成沼泽和湿地。元初大书画家赵孟顃,为原籍济南的友人周密所作的《鹊华秋色图》,便见证了这一变化。这幅名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郊生态的改变,对泉城本身的风貌影响并不是很大。近古时代,济南依然是“潇洒似江南”的。元好问有《历下亭怀古分韵得南字诗》,诗中咏道:“华峰水中央,郁郁堆烟岚。荷华望不极,绿净纷红酣。毒热非山阳,卑湿无江南。承平十万户,他州隔仙凡。”济南是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犹如仙境的城市。马可·波罗说,济南是一美丽的花园城市;刘凤诰说,济南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描述济南风光说,济南是“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泉生济南,名满天下。泉文化是济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举一个例子,济南的市树为柳树,济南的市花为荷花,柳树是喜水的树种,荷花更是水生植物,都与泉水密切相关的。

济南城的第二个雅号是舜城

自南北朝开始,济南出现了东西两城并存的双子城的格局。西城是历城县城;东城是济南郡城(齐州州城)。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东城又名舜子郡,也就是舜子郡城,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大舜之城。

“舜城”一名是怎么来的呢?先秦典籍以及《史记》等书都记载,舜乃东夷之人也。他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早年转徙于各地,从事多种事业——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贩于城阳,作什器于寿邱。以上地名,除了诸冯在山东半岛东部的海滨的诸城,其他基本都在今鲁西豫东一带,尤其古济水流域。其中,历山就在济南。今济南城南的千佛山,在上古时代就叫历山,或叫舜山、舜耕山。

据《史记》等古籍记载,大舜姓姚,姓妫,以虞为氏。姚,通窑通陶,证明他的部族是精于陶艺的。妫,字从为,为字的字形是人手抚摸象鼻,证明他的部族是驯养大象的(而济南的确发现过大象的遗骨)。虞,是职官名,管理山林鸟兽。

大舜的身世,远祖是五帝中的颛顼,较早的祖先中有一位叫虞幕,是著名的音乐专家。大舜的父亲瞽叟,是位盲乐师。大舜的母亲去世后,瞽叟为大舜找了位后娘,后娘还为大舜生了个弟弟叫象。瞽叟、后娘、异母弟,三人联合起来迫害舜,舜不仅总能化险为夷,而且不失孝悌之心。尧帝听说后,就选定大舜做接班人,并将女儿娥皇、女英下嫁大舜为妻。尧死后,舜登基为帝。

按照传说,大舜崛起于民间。但是这个传说是不可靠的。可能的情况是这样,大舜原本是东夷有虞氏政权的王,甚至是有虞氏联邦的大王。上古时代,大舜一系的国家大多分布在济水中下游流域,如邹国在邹平,缗国在长清,辕国在禹城,遂国在肥城,缗国在金乡东北。这些国家立国于此,一般是有历史渊源和背景的。换句话说,这些邦国在当地的历史大概能上溯到虞舜时代,原本都是有虞氏集团的重要成员。济水中下游流域的龙山文化独具地方特色,称作城子崖类型。龙山时代著名的古城遗址大多发现于城子崖类型龙山文化圈内,也就是济水中下游流域,如:临淄田旺、章丘城子崖、邹平丁公、茌平教场铺、阳谷景阳冈等多处,总之都在济南附近。这些古城中,可能就有有虞氏的都城。

先秦典籍中,往往“虞夏商周”并称。有虞氏作为夏朝之前的一个朝代应是真实的历史归纳为:孝悌忠信,仁民爱物,厚生利用,恭敬谐和。总之,儒家所标榜的一切道德条目,几乎都可以在大舜那里找到源头。

济南是大舜耕稼的乡梓故里,济南是大舜的兴王之地,所以历史上的济南也就有了舜城的雅号。济南的名胜古迹,许多与大舜有关。比如,千佛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舜石图园;趵突泉畔有三圣殿,有娥英庙;发源于趵突泉的泺水,古代又名娥英水;大明湖畔,古代有闻韶阁、北渚亭;老城南门内,自古就有东西两处舜井,更有一座规模宏大的舜祠,乾隆皇帝还曾来舜祠瞻拜行礼如仪。如今,在济南以“舜”命名的道路、宾馆、学校以及公司企业,更是不胜枚举。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济南人对大舜和大舜文化的认同。徐北文先生生前曾说,在济南,是“举头见舜”。济南,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舜城。

济南,除“泉城”、“舜城”两大雅号之外,还有一些雅号,比如“名士之城”。这个雅号是怎么来的呢?公元745年,诗圣杜甫莅临济南,写下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的著名诗篇,其中的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是济南人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所以明清以来就一直作为济南名胜之最——历下亭的联语。

作者:张华松

来源:济南明府城

摄影:斩云剑、捕鱼达人007、是我经过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