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诞辰日,我们重发此文,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历史突破是什么?孔子在血缘等级封闭的社会中,为平民读书人开辟了一条学习改变命运的“学道”。孔子的理想社会,是一种开放的等级社会,一种阶层流动的秩序。回顾中国精神史,我们知道孔子滋养了中国人好学上进的精神,滋养了中国人的仁爱情怀,提升了中国人的人性层次,孔子值得我们纪念。

生于夫子洞

今天这节课讲孔子的历史突破。孔子有历史突破点吗?有。而且非常重要。

孔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8年。他与中国的思想家老子、古希腊的思想家毕达哥拉斯、古印度思想家释伽牟尼,属于同一个时代。孔子比他们年轻一些。

孔子的生平,我用三幅图来说明。第一幅图是山东曲阜尼山的夫子洞。第二幅图是孔子葬母图。第三幅图是孔庙。

夫子洞

孔子母亲在无助的情况下,将孔子生在山洞之中。

我们先看一下夫子洞,传说是孔子出生的山洞。2014年8月,我第一次去孔子的出生地,在山东曲阜的尼山,站在孔子出生的小山洞前面,忽然之间似乎更懂了一些孔子。

孔子为什么会出生在这个荒郊野地的小山洞里面?没有官方记载,有一些民间传说。传说孔子的母亲被人抛弃,无人照顾,就在这个小山洞里面生下了孔子,还在这个山洞里面住了一段时间。也还有另一种传说,说孔子的母亲去尼山求神,经过这个洞时生了孔子。总之,生在山野小洞中,孔子的出生不太正常。

寻求身份承认的惊世举动

这第二张图是电影《孔子传》里的孔子葬母图。

孔子葬母的故事是《史记》记载的。从孔子葬母的故事我们可以确切知道,孔子和他的母亲是被他父亲的家族所排斥和抛弃的。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大约17岁的时候,他母亲去世。孔子想把他母亲和父亲合葬,但不知道父亲安葬之地。这说明孔子从小就没有给父亲上过坟,这在极其重视孝道的社会里面,说明孔子是不被父亲家族承认的孩子。

孔子为了把母亲和父亲合葬,就要打听父亲的安葬地,四处打听没有结果,孔子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行动,他把母亲的灵柩停放在官府门前的大马路上。

孔子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是为了引起社会关注,让人告诉他父亲的墓地。一个孤儿,把母亲的灵柩停放在官府门前的大街上,就是为了打听父亲的墓地,要把母亲和父亲合葬。可以想见,这在当地肯定是天大的新闻。结果,几天以后,一位车夫的母亲告诉了孔子。孔子就把母亲灵柩带到父亲墓地,把母亲葬在了父亲旁边。

电影《孔子传》孔子葬母剧照

从孔子葬母可见孔子是一位倔强敢为的人

孔子父亲叫叔梁纥,鲁国武官,曾任陬邑大夫,属于中等士阶层。叔梁纥有一妻一妾,十个孩子。叔梁纥在近七十来岁时候,与孔子十六七岁的母亲颜氏生下孔子。孔子的父亲有过官职,不是平民,曲阜尼山这么个小地方,为什么孔子就打听不到父亲的墓地?这与孔子非礼的出生有关。

《史记》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我上一节课讲司马迁评价孔子的时候,解释过“野合”这个概念的起源。“野合”指非礼交合。近七十岁的叔梁纥跟十六七岁的颜氏女,为什么野合而生孔子?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能明白的是,颜氏女不是正妻,也不是正式的小妾,没有被正式纳入叔梁纥家庭范围。颜氏生了叔梁纥的孩子,但是叔梁纥家族并不承认颜氏母子和他们家族的关系。孔子母亲颜氏是一位贫穷的单亲妈妈,带着非礼而生的私生子孔子独自生活。孔子父亲去世后,颜氏与孔子父亲家族没有接触。

孔子不知道父亲墓地,而且也打听不到,肯定不是没有人知道他父亲墓地,而是孔子父亲与孔子母亲的野合,当地人不认为是一件光彩事,孔子的母亲颜氏也避讳谈这个事,所以,不是当地人不知道他父亲墓地,而是当地人根本就不愿意告诉他。

孔子应当多少知道叔梁纥是他父亲,所以他才采取了如此极端的行动,把母的灵柩停放在官府前的大马路上,这是逼父亲的家族和当地社会承认孔子母亲和孔子自己的身份。当时可是一个血缘等级的社会,人的地位是由血缘出生决定的,孔子这么做,既是为母亲争名分,也是为给自己争名分。既是做给父亲的家族看,也是做给全社会看。孔子对母亲对自己,都有一种名分的焦虑。也许我们能理解孔子这一生对名分的重视和追求,“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篇“)。孔子为了争取名分,他的行为极端,态度坚决,可见孔子个性很倔强敢为。

将母亲下葬父亲家族墓地以后,孔子认为社会应当承认自己属于士阶层的身份,承认他是贵族阶层的一员了。当鲁国季氏宴请士族的时候,孔子不请自去。但被季氏家臣阳虎拦住了。阳虎斥责他说:“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史记》“孔子世家”) 季氏是宴请士人,可不敢宴请你。这一方面可能是不承认孔子的士身份,另一方面也可能责怪孔子服丧期间赴宴不合礼制,更可能是两者皆有。

孔子已经将母亲葬到父亲家族墓地,但是社会仍然不承认他“士”的名分。家族不承认,社会排斥,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论语》“子罕”篇)我小时候是个贱民。

从心理学看,孔子有极强的名分焦虑,他对社会等级的封闭状态,对血缘贵族等级的封闭状态,有非常痛苦的体验。

从夫子洞到孔庙的辉煌

现在我们来看第三幅图。这是孔庙,祭祀孔子的祠庙。

祭祀孔子在孔子死后不久就有了。现在山东曲阜的孔庙,主要是明清两朝所建。中国历史上,除了孔子,没有任何一个其他思想家或帝王将相,死后能拥有这么壮观的祠庙,能够享受这么持续的尊荣,在这方面,孔子是中国第一人。

孔庙

孔子出生在尼山野外山洞之中,死后在高等级祠庙享受祭祀,完成了从礼教贱民到礼教圣人的飞跃。

孔子出生在荒野山洞里,不知道父亲葬处。从因非礼而生而被礼教排斥的孩子,从被人歧视的单亲母亲养大的这么一个私生子,从社会底层的平民贱人,成长为大圣人, 成长为“生民未有”之“万世师表”,君王推崇, 读书人顶礼,万众膜拜,这是一个传奇的自我正名的过程,是一个感人的逆袭成功的榜样。

孟子赞美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孔子是能够顺应时势的圣人,文明之集大成者。

我最喜欢的还是司马迁的评价,情感真切,其中有司马迁对自己命运的寄托。

司马迁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天子王侯只要去讨论六艺,就必须以夫子为标准!天子王侯,荣耀一时,过眼烟云。孔子传承文明,超越了天子王侯,是至圣之人。

宋朝朱熹引无名氏诗句说:“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中国历史上没有其他人享受过这种评价。

孔子从贱民阶层逆袭而上,历史地位超越王公贵族。孔子穿越阶层封闭的历程,是读书改变命运、教育改变命运的历程。

孔子开辟出平民上升的“学道”

《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把这句话放在《论语》第一句,真是深懂孔子!可能有人会说,这句话太平淡了吧。对孔子来说,可不平淡。孔子身处的社会,是一个贵族血缘社会。一个人的社会等级,是由出身决定的,是由血缘的等级决定的。

周朝的社会等级,上面是天子,然后是各诸侯,然后各卿大夫,然后是士,士下面是庶民。孔子的父亲,属于士阶层里面的中等士阶层。其下是庶人。庶人就是普通老百姓。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虽然属于士阶层,但是孔子因为名不正言不顺的出生,孔子事实上是一个庶民,而且是庶民中的贱民。在当时那样血缘固定的封闭社会,社会流动僵化,没有庶民上升的通道。

孔子的上升过程,可算是另辟蹊径。仅从血缘上来说,孔子永远不可能超越士阶层,更不用说穿越到王公贵族之上。孔子之前,受教育是贵族的特权。孔子刻苦学习,依靠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并且开办私学,有教无类,带领不同阶层的学生一起学习,通过学习来提升自身的命运。孔子的身份、孔子的地位、孔子的尊严,就是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方式争取来的。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对孔子来说,这句话不平淡,这是孔子的生命尊严与快乐,估计他常说,所以弟子们把这句话排在《论语》第一句。

孔子开通了一个“下学而上达”的学道。这可不是血缘的道路,这是学习的道路。

在孔子之前,并非没有底层逆袭成功的榜样。商朝的开国丞相伊尹,由一个家奴, 一个厨师,成长为商朝的开国宰相伊尹(见伊尹传奇|杨鹏评点史记人物)。还有周王朝的开国太师姜太公(见不一样的姜子牙|杨鹏评点史记人物),从一个失败的小商人起家,与周武王等推翻商朝开创周王朝,又成为齐国的开国者,这些都是底层平民逆袭成功的榜样。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公孙丑”),伊尹、姜太公、孔子,他们三人之间,正好各相距五百年。他们三位都属于屌丝逆袭成功,但是孔子的逆袭成功比伊尹和姜太公拥有更大的历史意义。为什么?

孔子逆袭的历史意义,在于孔子不仅是自己成功逆袭,他还给与他类似的平民读书人,与他类似的有名分焦虑的天下穷读书人,开通了一条苦读诗书苦练修身的逆袭上升的通道。从世俗来说,从平民通过学习上升到社会上层。从精神上说,从平民升起到抵达天命。平民可以通过学习实现与上天相通,可以通过学习修身实践,抵达上天,以德配天,承接天命。 

天命会降临平民

《论语》中讲了许多话,我觉得有三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精神的精华。第一句话就是:“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孔子最有理由怨天尤人,他被世人排斥,被歧视,但他并没有沉沦,他通过下学而上达,从平民私生子,成长为文教的圣人。孔子不仅是社会地位上的上达者,更是精神上的上达者,他上达了天命。孔子在精神上,总觉得自己有强大的依靠,有上天作为自己的后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与天命有密切关系,他有强烈的天命意识。

一个平民,却拥有天命意识,这是中国文化精神史上能够达到的最高尊严和最高名分。“下学而上达”的最高峰,就是天命选择。在孔子之前,跟天命关联的,那都不是一般人。《诗经》上说:“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诗经》“大雅”)天命是赋予开国君王的,是赋予周文王的。商汤受命于天,周文王受命于天,他们能够缔造一个新的王朝,那是因为他们以德配天,上天辅助,天命在身而奉天承运。

孔子有强烈的天命在身的感觉,有强烈的奉天承运的自觉。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文王去世以后,能够继承天道文明的,不就在我这吗?孔子明确的把自己和周文王并列,认为自己为上天拣选,如同周文王一样,承载上天赋予的传承天启文明之使命。孔子明确说:“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上天把德赋予了我,这种话从一个平民嘴里说出来,是重大的历史突破,意味着天命可降临平民。

《尚书》中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皇天上帝并不偏爱谁,谁有德, 皇天上帝就辅助谁。一个人有德,这是上天选择的前提。周王朝解释为什么能够推翻商王朝,理由就是天命转移,上天辅助有德之人。所以“天生德”,跟国家的缔造,跟新王权的兴起密切关联。

《礼记》上说:“故大德者必受命。”(《礼记》“中庸”)凡有大德者,一定会承受天命。对孔子来说,“德”,这是可以修的,是可以通过学习去实践去修炼德性的。也就是说,上天辅助有德之人,天命降临进取修德之人。

你修德有成,上天就辅助你。有上天之辅助,你即成为天命的承载者,你就奉天承运,将上天好生之德推向世界。修德以配天,修德以待天命,这是周王朝主流政治哲学。这个政治哲学,过去是运用到周文王、周武王这样的开国君王身上的。但孔子把这样的哲学普世化了,孔子认为这样的哲学对每个好学上进、修德行善的人都适用。

修德以配天,修德以待天命,这是人生应有取向。孔子以这样的观念来看自己,也以这样的观念来看别人。孔子有教无类,开办私学,领着学生走修德以配天,修德以待天命的道路。“天生德于予”,“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学道既突破等级又保护秩序

讲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听出了一种造反精神的味道? 有没有一点?有。这是不是一种中国式的平等精神呢?是。但是孔子在现实中是一个造反者吗?不是。孔子不仅在不造反,而且他还是社会等级秩序的自觉维护者。

这有没有矛盾?对孔子来说,没有矛盾。因为孔子有他的中庸之道。开放上升通道,对孔子来说,这就是学道,读书做君子做官。坚守等级秩序,对孔子来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两者之间,孔子有他自己特有的平衡点。正是这个特有的中庸的平衡点,奠定了孔子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

为什么?人与人有差异,社会等级的形成是必然的,但等级制度又是容易出错的。等级制度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上天在分配精英种子的时候,在各阶层中是均衡分配的。老子说:“天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见杨鹏讲《道德经》32章)上天降下甘露,无人指令,自动均衡。上天撒出的精英的种子,如甘露一样撒向社会各个阶层。不管是庶民还是士,不管是士还是大夫、诸侯或皇族,各阶层的天然的精英的比例,似乎是按人口数量比例进行均衡分布的。不管是什么阶层,精英的种子撒下来是阶层均衡的,各阶层都会有。

养过信鸽和狗的人会知道,对鸽子和狗来说,血统非常重要。不仅外形特征会遗传,内在的速度、力度、敏捷度这些能力特征也会遗传。购买信鸽和狗,血统直接影响价格。但奇怪的是,人并不这样。人的一些外形特征会遗传,但内在素质、能力似乎并不完全遗传。要不然,冠军的儿子永远是冠军,统治者家族就永远是统治者了,历史不是这样演变的。人类社会跟动物社会,还真的不一样,这是非常奇怪的。我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有生物学家能对此有比较清晰的说明。对动物界,血统论是有依据的,对人类社会,血统论不成立。在这样一个状态下,人类社会中,如果固化社会阶层,封杀了社会流动,底层精英没有上升通道,就会造成社会中大量的能力和地位不匹配的现象。这样社会就出现失衡,一旦出现严重失衡,能力很高但地位很低的内在精英们,他们为了争取自己更高的地位,就会进入叛逆行动,从而产生重大社会矛盾冲突,最严重的时候就是社会暴乱。

孔子这样一粒大教育家的种子,被上天送到一个被抛弃的单亲妈妈的怀里。这粒种子不会落到底层而枯死,他是一定要长成的。孔子长成的路径,就是读书学习。孔子把自己成长的体验,又修成了一条上升的学道,让许多像他一样的底层平民子弟,能够通过读书学习而上升,能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而且孔子开拓出的这个学道,这种学习上升的方式,并不破坏社会阶层秩序,反而有助于社会的有序性。孔子真正的历史贡献,就是在保障社会阶层等级秩序的同时,又开放一个教育、学习的竞争通道,建立了一条学道,突破了血缘的控制,突破社会等级的固化。

孔子开通了一条开放的竞争之学道,他梦想中的世界是流动的秩序,是开放的等级,这就在社会等级的必然性和精英种子社会阶层分布的均衡性之间,找到了一条中庸之道,这在人类历史上是超前的。

这以后隋唐开创科举制,把孔子开拓的学道予以规范化,这样社会统治系统能通过学道吸纳来自各阶层的精英,上升的精英又成为社会秩序的主动维护者,这样就消解了不同阶层的精英因为没有上升通道而造成的重大社会冲突,这可能是中国社会长期相对稳定和中国人口能保持世界第一的重要原因。

社会阶层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是一个公正的社会阶层,必须是在开放竞争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的秩序是必要的,但一个稳定的秩序,必须保障公平竞争,保障人上下的流动,尤其底层精英上升的流动。孔子开创了学道的流动,开创了学道的开放竞争,找到一种开放竞争与秩序稳定的统一性,这是孔子寻找到的一个特有平衡点。

上天公正,天命公平,所以人才的种子才如甘露一样均衡地撒向各阶层,最底层中也会有精英的种子落入。人类文明史上,凡能够为社会阶层的生成带来更多开放,带来更多流动,带来更多和平有序公平竞争的,无论是思想还是制度,无论是观念还是行动,都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孔子时代如此,今天如此,未来也如此,美好社会总离不开“开放秩序”四个字。

孔子的开放学道,并没有开放到王权,这使孔子的学道并不彻底。顶层有王权世袭制的封闭系统存在,迟早会有封闭特权由上到下的漫延,直到使社会因权责失衡而动荡。但孔子的一生努力,足够给我们一个启示:必须尊重合理的阶层分化,才有社会的秩序;必须开放竞争,才能形成公正的社会阶层。阶层秩序与开放竞争,必须统一。开放竞争的上升通道愈多,社会愈有活力愈和谐。

学习应该不仅是为了改变命运

我们现在再来看一下《论语》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大家是不是觉得,重新来回味这句话,更有深意了?孔子的形象是不是也变得更清晰、更高大了?当然,孔子的学习观、教育观也带来一个我们要重视的大问题。对孔子来说,学习主要不是为了探索真理,而是为了改变命运,是为了解决名分问题,是为了解决社会阶层公平流动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名位等级的问题。

孔子的教育,不是为了寻求大自然的规律,不是为了揭示社会演化的规律,更不是为了发明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而是着眼于教育改变命命,着眼于社会阶层流动的有序性,这种教育观今天仍然支配着中国的高考和应试教育。高考与真理探索无关,只与社会阶层上升有关。孔子的个人经历和体验,形成了中国教育改变命运的的名分教育观,支配了中国教育精神二千多年。

这方面,继承孔夫子通过教育提升人性的精神的最好办法,就是拒绝孔夫子礼教等级教育的具体做法,将我们的新教育导向信仰、导向人的自由、自立和尊严的保护、导向平等的协作、导向自然规律的探寻、导向发明技术改变世界,导向提供产品和服务,导向建立一个能让我们骄傲和热爱的美好世界。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下一节课我们再见。

原标题:孔子的历史突破是什么?@孔子诞辰日记念

来源:掌上国学院(微信号Sinoacademy)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