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秦汉六朝大城生活区、隋唐至两宋摩诃池池苑园林区、明代蜀王府宫城建筑群……成都2300年建城史有了新的佐证。近日,成都东华门遗址考古发掘揭露出大面积的古代城市遗存,让成都的历史底蕴再度惊艳世界。“遗迹在诉说历史,告诉世界成都从何而来。”来蓉参加2019第二届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天府论坛的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王笛,从东华门遗址中看到了成都在现代化变迁中的“变”和“不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王笛看来,成都是从20世纪初现代化进程开始时“变”的。街道拓宽、老街区拆除,牛市口、纱帽街等一些基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名也失去了原本的含义。“我们经历过一段以新为好的阶段,城市是新的,到处是新的建筑、人造的景观,中国的城市变得雷同化。”王笛指出,现代化历经百年变迁,如今城市管理者的观念已完全不同,“城市的规划建设开始反思一个问题:什么是我们的传统。”\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3G8dCDBey1TZ\"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王笛:城市变迁要善待传统\"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王笛认为,以崇德里改造、耿家巷改造为代表的思路,是真正城市发展保留传统文化的正确道路。“传统文化不是守旧,永远有年轻一代在成长,有新的历史在衍生,关键是怎么处理新与旧的关系。”王笛说,房屋住址不变、老墙不拆,通过在房屋内重建钢架结构加固,使传统的格局和历史保留下来,是老建筑新起来的新尝试, “历史文化是原汁原味的,但设施又是现代化便利化的。”同时,他建议,在城市建设不得不拆建时,要找专家论证,去定位建筑在历史中的位置,并根据城市发展的通盘计划来解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城市文化不仅仅留存于历史建筑中,王笛认为市民日常生活的空间才是活的文化,这是成都“不变”的地方。“一座城市要为日常生活服务,要为市民服务,要建立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社区。”王笛注意到,许多国内城市没有了小街小巷,只能开车通行,令他感叹“感觉不到人气”。王笛从成都过去的桥头、庙宇、茶馆举例,认为这些自发形成的公共空间,给成都提供了不同于沿海城市、甚至脱离于工业化的慢节奏,令城市充满人情味。如今成都有接近一万家茶馆,为市民提供日常生活的空间,依然在为城市现代化服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要善待我们的传统。”王笛说,成都人要珍惜自己的生活方式,它曾在历史上惊艳过深受西方文明浸淫的外来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图源 视觉中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编辑 刘宇鹏\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J0iP9oBYxXAoM\" img_width=\"900\" img_height=\"200\" alt=\"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王笛:城市变迁要善待传统\" inline=\"0\"\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84317855036263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