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编者按\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处于祖国南端的广东大地,杰出的科学家人才辈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在广东院士联合会的协助下,赴北京、上海和广州,专访了四位有着特殊经历的粤籍院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南岭寒风烈,岭南寒梅艳。70年前,他们因经历过战争而颠沛流离,因贫困而家破人亡,终于迎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他们与新中国一同成长,与改革开放一同发展,以自己的才智和勤奋,成为各个专业的科学大家,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富强做出巨大贡献。他们的成长道路,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的缩影;他们的圆梦经历,是中国人民把实现国家富强与个人理想结合的范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南方日报专访临床解剖学专家钟世镇院士:\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当好新中国医学发展的“配角”\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5iVkzIIjtlXZ\" img_width=\"534\" img_height=\"800\" alt=\"专访临床解剖学专家钟世镇院士:当好新中国医学发展的“配角”\"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人物简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钟世镇,1925年生于广东五华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现任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曾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走进南方医科大学生命科学楼的一间办公室,94岁的钟世镇正在电脑前修改他参加汕头大学毕业典礼的讲话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间办公室整洁朴素。几案后方摆放着五颜六色的人体器官铸型标本,墙上悬挂着一幅“配角人生”的横匾格外引人瞩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这一辈子的努力,就是当好新中国医学发展的‘配角’。”钟世镇说。钟院士所从事的临床应用解剖学,虽然说是临床外科的“配角”,但他却将这门科学研究到极致,被誉为中国临床解剖学的主要奠基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时至今日,钟世镇仍坚持上班,甚至经常出差。谈及养生秘诀,他认为,“上了年纪,心态比营养更重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庆祝广州解放大游行他成为旗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25年,钟世镇出生在梅州五华县的一座山城中。他在私塾和教会学校读完了小学和初中,接着到梅县读高中。高二那年,侵华日军入侵了华南,广东沦陷。18岁的钟世镇胸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雄心,投笔从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没有多久日本就投降了。在复员选择大学时,我倾慕高中同班女生古乐梅,于是也就和她一样,报读了中山大学医学院。”讲到这里,他露出腼腆的笑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战乱之后的中大,可谓“千疮百孔”。尤其到解放前夕,国民党在撤退时大肆破坏,把广州海珠桥都炸断了。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学联组织学生保护学校及公共设施,钟世镇成为护校纠察队的队长,并且经常参加进步歌曲的演唱。他说着说着,唱起了熟悉的《延安颂》。\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5iVlUBMBgDPe\" img_width=\"532\" img_height=\"800\" alt=\"专访临床解剖学专家钟世镇院士:当好新中国医学发展的“配角”\"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广州终于解放了。我在庆祝解放的大游行时,担任队伍中的旗手。”钟世镇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之前在中共杰出地下工作者的院长柯麟说服下,和解剖学结下了缘分。他说:“起初,我是想当一名外科医生,觉得可以刀到病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时学校师资力量不足,连解剖学老师都没有。一天,柯麟找到在读五年级的他,要求支援低年级的教学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尽管与最初的愿望不同,但解剖学是为外科服务的,能把诊疗最基本的规律传授给学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救死扶伤。想通了这些道理,他便义不容辞地成为解剖室助教,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这个专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2年,钟世镇从中大医学院毕业,他再次追随已经成为自己妻子的古乐梅的脚步,前往江西南昌第六军医大学工作,从事解剖学教学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反复尝试创新人体铸型标本\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4年,第六军医大学迁往重庆,与当地的第七军医大学合并。在此后的很多年,钟世镇总是服从组织安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一直相信岗位成才,岗位是没有办法选择的,在任何岗位都要努力把它做好。”钟世镇回忆,即便是在“文革”期间被派去清扫公厕,他都会将瓷砖刮得锃亮整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革”结束后,钟世镇回到广州,调入第一军医大学(现为“南方医科大学”)工作。那时,他注意到英美国家的解剖学技术已有长足的发展,而国内不少医生因不懂解剖学给病人造成伤害。因而,他继续坚持临床解剖学的研究方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在南方医科大学教学楼的人体标本陈列馆里,珍藏着千余件管道铸型标本。这些标本像珊瑚、似水晶,五彩斑斓,晶莹剔透。很难想象,以前这里陈列的是300多件普通人体标本,被浸泡在福尔马林中,吓坏了不少胆小的学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让标本变得不一样的人,正是钟世镇。来到第一军医大学后,他便带领年轻人探索新型标本的制作技术----铸型标本,就是将高分子化合物用溶剂溶解后灌进人体内的管道,再用酸或碱将其他组织完全腐蚀,从而留下所需管道的形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种技术其实以前就有,但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材料,所以成型后很脆,容易折断。”钟世镇说,他经常和同事们带着自己做的标本到化工厂去,向技术人员咨询改进的建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经过反复试验,钟世镇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填充剂。在那几个月的时间里,他带领技术组的年轻人制作的骨骼和铸型标本达800多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临床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临床医生需要什么,我就教会他们什么。”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钟世镇不断开辟临床应用解剖学这一“夕阳科学”的新领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85年,他编著了国际上第一部英文版《显微外科解剖学》,此后中国显微外科长期领先国际水平;上世纪90年代,他又开拓了临床解剖生物力学的研究领域,为战创伤救治、训练伤防治、临床骨科等提供了高起点技术研究平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97年,钟世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人说他“大器晚成”,他却说自己是“笨鸟先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晚年仍在探索新领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钟世镇的办公室里,珍藏着他与我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的合影。这张照片背后,有着钟世镇的一段“航天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首次载人升空,飞天21小时后返回地面。当座舱触地时,杨利伟感到脊柱剧烈疼痛。于是,如何防护航天人员非正常着陆对人体冲击造成的伤害等问题,摆在了研究人员眼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钟世镇率领团队进行研究。他们一边进行病理学伤情分析,一边进行座舱跌落实验,力图找到最为精准的解决方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假人跌落试验到志愿者防护跌落试验,钟世镇终于解开了“谜题”:为航天员加颈托并加强座椅弹性以减少震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钟世镇说,在科研工作中,解决问题往往只需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但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新的角度和想象力。\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5iVlt8Onquf7\" img_width=\"532\" img_height=\"800\" alt=\"专访临床解剖学专家钟世镇院士:当好新中国医学发展的“配角”\" inline=\"0\"\u003E\u003Cp\u003E21世纪初,钟世镇注意到西方国家已开始进行“人体数据库”的研究,于是萌生一个想法:中国应该也有自己的人体解剖数据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3年,他带领课题组成员完成我国首例女“虚拟人”的数据采集,把一具女尸从头到脚横切成8556个人体横切面,接着对横切面拍照,再将数据录入电脑,合成三维人体;此后,又完成了“中国数字人男一号”的切片工作,拥有9200个横切面,最薄的切片只有0.1毫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体数据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CT影像医学、3D打印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都需要人体数据支撑。”钟世镇说,例如虚拟仿真技术运用到实践中,能让机器人进行手术,提高精准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钟世镇依旧坚持每天7点就到办公室,浏览新闻、阅读、准备会议资料;闲暇时,他还会散步、下棋。他笑称,年轻时的经历培养了他的好心态,即使退出演出“舞台”,但愿意为芬芳桃李摇旗呐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对话】\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年轻人要学会岗位成才”\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南方日报:\u003C\u002Fstrong\u003E很多人认为您是“大器晚成”,对此您怎么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钟世镇:\u003C\u002Fstrong\u003E我当了10年助教,16年讲师,54岁时才晋升为副教授,60岁当教授,72岁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相信,人生的道路上既有艳阳高照,也有阴雨遮天,要学会“随遇而安”,有迎接困难的思想准备,有接受挫折的承受能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南方日报:\u003C\u002Fstrong\u003E结合成长成才经历,您有何心得感受与年轻人分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钟世镇:\u003C\u002Fstrong\u003E孟夫子对人的培育成长,有一段大家特别熟悉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古训都是告诉我们,要善于承受挫折,锻炼适应能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特别强调“岗位成才”,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到达工作岗位后,首先要解决的还是“适应客观”,先把岗位工作的需求加以适应,再立志改造客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南方日报:\u003C\u002Fstrong\u003E您经历了很多不同的时代,您怎样理解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关系,“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关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钟世镇\u003C\u002Fstrong\u003E:我的一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华民国时期,那是“东亚病夫”时代;第二阶段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时代;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富起来的时代;第四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起来的时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经历了这些时代,我深刻地体会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是一个人,干同一个专业,因时代不同,政策不同,成就也就不同。无论在哪个时代,我们都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为中国更加美好做出贡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记者】吴珂 林亚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视频拍摄】李细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剪辑】万稳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通讯员】袁仕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校对】居伟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 吴珂;李细华;林亚茗;万稳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99919678157671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