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爽

  让你上瘾的不是自律

  而是自律带给你的状态

  假期在家看了部科幻片《永无止境》。

  电影开头,主人公艾迪是个失意作家,拖稿成性,精神萎靡。作息颠倒让他憔悴,审稿编辑对他失望,租来的房间杂乱不堪,女朋友也要和他分手。

  后来他吃了颗号称能提高智商,开发大脑潜力,让人变聪明的益智药丸NZT。他立马斩断拖延,专注高效,学习能力和做事效率极大加速,每个细胞散发着生机光芒。

  他打扫房间,码字写稿,外出跑步。衣着干净精神,状态斗志昂扬,事业节节高升。从人人翻尽白眼的失意者,变成人人刮目相看的“开挂者”。

  看到这里我很入戏,好想要这种NZT药丸,吃了就能开挂。

  但药物的药效只能维持一天,艾迪对NZT上了瘾,因为吃药让他全天开挂,不吃药除了生理不适外,关键是他接受不了那个浑浑噩噩的自己。

  我想现实中也许没有这么神奇且极端的NZT,但这药有个代替品,低成本,更安全,常见易得,没副作用,它就是自律

  自律的习惯,就像是现实版的NZT,一能让人头脑清晰、精力旺盛、生活充实、事业有成;二能让从中尝到甜头的人上瘾,让他们不自律反而难受。

  电影里的艾迪不是对药物本身上瘾,而是对药物产生的头脑清晰、精力旺盛、生活充实、事业有成的状态上瘾。

  不自律的人只能享乐

  自律的人更加追求享受

  在“自律”的话题中,看到有不少网友留言。我从中发现自律与不自律的人,快乐的状态和程度大不同。

  有个男生说,他游戏打得很厉害,但现实中成绩挂科,怕毕业就失业,但就是管不住自己;有个新手妈妈说,晚上孩子睡后,她看手机小视频看到夜里一两点,白天没精打采,但就是管不住自己。

  留言的字里行间,都是后悔和拧巴。

  一边喜欢打游戏、刷视频带来的快感,一边却讨厌打游戏、刷视频后的空虚和自卑。尤其是“管不住自己”,是他们最深层的无力感。

  蔡康永区别过“享乐”和“享受”:

  

  享受和享乐是不一样的事情,很多人享受的东西并不是快乐。如果你只懂得享乐或只愿意享乐,那你的人生会比较辛苦一点,因为人生并不全然都是快乐。可是一个可以享受各种情绪的人,除了享受“快乐”之外,还可以享受“克服困难”,享受“失去之后失而复得”,他的人生会充满各种可能。如果叫这种人放弃这种感觉,逼迫他只能享乐,其他东西不能享受,他一定觉得损失巨大。

  

  由此看来,不自律者上瘾的是即时快乐,属于“享乐”阵营;而自律者上瘾的是延迟满足,属于“享受”阵营。享受包含享乐,更远远高于享乐。

  你以为自律的人很苦

  自律的人其实乐在其中

  很多人习惯拿着自己感觉的游标卡尺,去衡量别人的感受。

  很多人总觉得自律是苦哈哈的,是反天性的,那是因为他们只看到局部。

  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自律有三个阶段,前期兴奋,中期痛苦,后期享受。自律是向着目标的手段,每个人都有自己各阶段的自律行为。

  清代学者王国维提出读书三境界,在我看来,自律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为了达成目标,不得不适当地勉强自己。

  正如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说的,“为了使心里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

  第二重境界是在坚持中面对诱惑和惰性,用意志力去克服。

  正如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的,“自律,就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其中必然经历放弃的痛苦,但是旧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才会诞生。”

  第三重境界是在自律的过程中发现趣味性,在自律的结果中获得成就感,深挖并放大趣味性和成就感,渐渐地对自律上瘾到停不下来。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

  给自己一个对自律上瘾的机会吧,自得其乐的同时,说不定人生还顺便开了挂。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