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荐读】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

(图片:微友王长林 摄)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去探望了大漠文化艺术中心理事长郑少如先生。郑老把厚厚的八卷《西口文化》合订本交给我,其中收录了400余万字中国西部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史料。沉甸甸的——也是她大半生的心血。

认识郑少如老师,是从拜读她的诗文开始的。在后来的交往中,常感佩于老师对文化传承的良苦用心、作为文化人的道义担当。今又惜叹于《西口文化》的停刊,总觉得想说点什么,为郑老师。

作别郑老已数日,重读她过去赠予我的《秋子散文》与《秋子诗词》,竟又是思绪万千。

读郑老的诗文,常常令我感动不已的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真与爱。这从《秋子散文》中每个章节的标题命名可见一斑:“大爱无言”、“暖暖的太阳”、“徜徉在山水间”、“大爱无疆”等等。其中既有人伦之爱,亦有山水之情,记录的均为生活中的大情小事,点点滴滴。大到奥运,小到一台地方春晚,每件事情,在她的笔下,都寄予了无限期许与美好。

一个人的胸中要堆积多少对生活的热爱,才能溢于言表而又见诸于笔端呢?只有无比热爱生活的人,才乐于观察生活、捕捉生活、拥抱生活、抒写生活,并真诚地将这爱复制给读者。

一位友人的诗集出版了。同样,她会为了他们的真诚而落下真诚的眼泪:写到这里,我住笔了,两行热泪不由地落了下来,请问,现在还有谁,在星期天,去想这些“无聊”的事?看看饭店宾馆门前的车流如水,看看洗浴场里的人潮如虫。有谁想“跳河”去洗那“一度闪失的丝毫过错”……不料真有人站在静静的伊敏河畔朝着圣水,洗涤着灵魂(引自郑少如《走进另一个灵魂》)。

生活的本质就是爱、喜悦与平和。

当然,写诗也不仅仅是诗人的专利。任何时候,只要你对生活还有眷恋,还有真爱,心底突然激荡起动人的歌,那么请如实记录,别管格律如何,工巧与否。足够真挚,才是诗歌存在的本真。

郑老的诗读来也许不是最美,但是最真。几乎所有的诗句,语言都没有做过分的矫饰,她根本就不需要修饰,那会掩盖她心跳的声音。语言大师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极限就是世界的极限。又有诗人曾就此作出推断:那么世界的极限就是否为灵魂的极限呢?实际上,语言所能表达的疆域往往不及灵魂疆域的千分之一。“什么是我的,夜,什么是真实的,梦。”(引自郑少如《我的》)

这样的诗句,简洁至极,甚至似有懒惰之嫌了。但这恰恰是她无法言说的心绪,她都委托给灵魂去诉说,同时交给另一些灵魂来倾听。

如今,灯光依然璀璨胜似从前,谜底揭开,我终究成为无数在文学沙漠里淘金队伍中又一个被沙子掩埋的追梦人。

相形之下,郑老对梦想的执着让我汗颜。她用她的诗、她的文诠释了梦想的厚度与重量。要知道,那些梦想曾经是怎样百无聊赖地穿行在平庸的岁月里。最终,她让朴素的指尖划过页面,点墨成金,把那些平庸书铸成伟大。

谁说梦想只与青春有关?在郑老步入花甲渐入古稀的岁月里,她已是誉满塞上的高级农艺师,是包头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可谓是硕果累累,儿孙绕膝,按常理该享天伦之乐了。可她却迎来了人生事业的第二春,积极创办了“大漠文化艺术中心”、“西口文化研究会”,将心中的梦想进一步发挥到极致。

数年来,她亲栽梧桐,力引凤凰,倾尽全力为本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奔走呼吁,鞠躬尽瘁。她以她的真诚与活力感召着包头一大批文艺骨干创作于斯,奉献于斯,植根于斯。其实,她这么做,挑起的何尝又不是一份责任呢?她是那样的醉心于文学与文化,退休后的生活基本都被与文化沾边的事情塞满了。

如果非要以浪漫与现实来界定郑老的作品的话,我情愿倾向于后者。因为,她的作品,不管何种题材,谈到何人何事,无论大小,总是关乎国情、国事,民情、民生。

也是在《秋子散文》的序中,郑老又说:我这一生,酸、甜、苦、辣、咸,个中滋味,一遍又一遍地尝过……再加以这样的诗行:太阳,香茶,一本书,我的下午(引自郑少如《享受人生》)。

读着,你突然就有一丝“淡”的味道涌上心头。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之后,最后出来一个味道就是“淡”。没有百味杂陈,又何以言“淡”?所有味道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也才更有资格品咂“淡”的味道。

“淡”是人生最深的味道!

苏东坡有诗云: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恰是郑少如老师铅华尽洗、风尘尽落的真实写照。

文 | 杨梓

本期编辑 | 林一凡

转载注明:来源包头日报微信平台(BaotouDaily)

大家都在看

☑ 石门秋水

☑ 成就强大的自己,必须坚持10件事

我爱你,中国!

请点击此处 关注本平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