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闻

《流浪地球》精彩华人影评、概念设计图及海报,总有一样打动你

《流浪地球》身负太多压力和希望,它的成败,对于中国科幻电影创作环境来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本文涉及轻微剧透,请谨慎阅读。

《流浪地球》先《三体》一步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希望之子,它承载的意义或许会大于一部电影本身。从2014年中影推介会上宣布有五部刘慈欣小说改编电影之后,到2016年,然后2018年,中途跳票的延期的,再到今年,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我们终于等到了。《流浪地球》作为刘慈欣首部搬上大银幕的作品,身负太多压力和希望,它的成败,对于中国整个大的科幻电影创作环境来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流浪地球》海报

幸而,在第一波看片交流会后,电影得到的反馈令人振奋,现场响起三次掌声,而这些观众大多数并不是科幻爱好者。从来没有哪一部电影可以像《流浪地球》一样,所有人都知道它的使命是填补这个巨大市场的空白,于是,观众看完纷纷兴奋地给它下“定义”,旗舰、标杆、扛鼎之作、科幻电影一小步,国产科幻电影一大步……事实上,怎样赞叹都不为过。

所以,对刘慈欣粉丝或是科幻迷来说,看《流浪地球》会成为一种神圣的仪式,在2019年,这的确是第一件值得狂欢的盛事。

《流浪地球》推广曲——《有种》

今年贺岁档有两部改编自刘慈欣小说的科幻类型片,而《流浪地球》无疑是其中唯一的“科幻”先行的电影,诸如其他重要的商业元素,明星阵容、档期话题之类,在这纯粹的硬科幻面前,这些都成了陪衬。所以我们在谈论它时,意义会更加深刻。

《流浪地球》父与子版预告

原著小说的氛围是悲壮又悲凉的,在未来,太阳即将膨胀为红巨星,会毁灭太阳系内所有行星,人类启动“流浪地球计划”,在地表建起无数台行星发动机,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人类将进入漫长而黑暗的集体大逃亡。

《流浪地球》海报

小说的背景设定够疯狂、够宏大,不到三万字的篇幅,展现了地球流浪路途中的种种壮烈奇观。“流浪地球计划”跨越2500年,涉及一百代人,分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前流浪时代、后流浪时代和新太阳时代。想要将这世界观下的故事在一部电影的篇幅里得到完整流畅的展现,几乎不太可能;并且,既要满足原著粉的朝圣心理,更要顾及普通观众的审美趣味,也不是一件讨好的事。

电影截取了小说一部分,讲述了地球在逃出太阳系之前的一次重大生存危机。故事分为两条线索:地球上,少年屈楚萧一行人踏上修复行星发动机的冒险,以及父亲吴京在空间站上的奋力相助。在宇宙苍茫残酷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像蚕丝一样维系在这两端,希望与绝望跟随情节起伏,来回主宰着角色的情感。最终,在末日之前,少年和父亲达成和解,并同所有人一起拯救了地球。

父(吴京 饰)与子(屈楚萧 饰)

从商业电影创作规律来看,《流浪地球》完成了一次聪明且漂亮的改编。影片以“地木危机”为切入点,将视角聚焦在这一重点事件的解决上。当社会、人伦、情感被这场看不到终点的流浪一点点消磨、摧毁,所有人的命运被置于一处,等待宇宙收割。而电影却在此时剥离出原著悲怆压抑的氛围,在这场灭世灾难里面,试图重建父与子、个人与集体、故乡与远方的情感关系,将分崩离析的碎片重新维系在主人公对家庭的回望以及对未来的拯救之中。短短两小时内,电影勾勒出一幅人类文明生存图景的同时,也将这样东方式的情感内核及哲学主题借由科幻呈现出来。

能架构起这个宏伟内核,电影制作的硬实力就一定不能是短板。很长时间内,中国科幻电影一直处于“失语”状态,不仅受限于电影工业水平、资本市场的不看好,还有中国化、本土化的难度。近几年,随着中国和欧美电影市场交流愈发密切,资金和技术不再是最大问题。

看看这组数据: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头画稿,10000件道具制作,10万平米实景搭建,2500个特效镜头(代表中国魔幻电影工业最高水平的《寻龙诀》有1500个特效镜头)......

以上来源百度

“太阳氦闪爆发”“数万座地球发动机喷出等离子光柱”“人口超百万的地下城遍布各个大陆”“木星这个宇宙巨怪在地平线上升起”,小说中壮烈且庄严的画面,都在电影里被悉数还原,这些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特效场面,真正融合剧情,让奇绝的想象力完美落地,足以把观众死死按在座位上。

特效城市之北京

除此之外,中国科幻电影最需要解决的一点,可能是一种文化认同感。在刘慈欣很多小说里面,疯狂诡谲的设定不少,很多都超过目前人类所能认知的时间空间尺度,而人类也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扮演着愚公、夸父、西西弗斯似的角色,试图以蜉蝣之力对抗宇宙洪荒。

小说中曾这样描述希望——“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德国哲学家布洛赫曾提出“希望哲学”,他认为:“希望不仅是人的一种意识特征,而且也是一种本体论现象,人的本质同希望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是根植于人性之中的人类需要,是人的本质的结构。”

潘石屹为刘慈欣拍摄的肖像照

人类的有限,跟宇宙的无限,两者博弈,除了抱着希望和勇气,人类无路可退,这是本质所决定的。这可能是刘慈欣小说最动人的精神内核,而电影的史诗感也正来自于此。

主创曾提到拿着这个创意去跟国外特效团队碰的时候,他们不太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直接造飞船逃离不是更科学?可在东方人的思维里,“回归”二字的重量,可能超过大多数世俗追求,“回归”被当做一个极其妥帖的东方意象,揉进这故事的每一寸肌底里。你看,就算是逃离太阳系,我们也无法抛弃深深眷恋着的地球,在出征时就把家园带在身上。

刘慈欣与《流浪地球》主创、主演团队

在影片高潮,当他们脚踏着残破的地球,头顶着巨大的木星,那一刻,很多人精神失常,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要回家”。在中国人的精神里,再也没有比“回家”更重要的母题,不管是怀着希望启航时,还是在末日前夕,回归的意义胜过一切。“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这样浓郁的东方式思维和情结,在以往任何一部好莱坞科幻片里都不是被着重表达的,所以,《流浪地球》是只会在中国式科幻里发生的故事,而且也找到了一条可以被后来者借鉴的路。

当然不是没有遗憾,篇幅的限制让群像式的人物之间缺少铺垫和互动,个性也不够突出,在后续的情节推动上,略微冲淡了一些情感冲击力。

不过,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有时候是以余味来决定的。在电影结尾,地球再次启航时,那一刻的振奋足够支撑我们爱科幻爱到世界末日。

另外,不妨来看看“前《流浪地球》时期”,中国近几年的中小成本科幻电影,《逆时营救》《伊阿索密码》《破梦游戏》《黑暗迷宫》等,几乎集体失声。也许这是一个在下阶段需要探讨的问题——除了以刘慈欣为首的科幻IP,其他科幻电影或原创科幻电影的出路何在,期待《拓星者》《上海堡垒》《明日战记》等等能够为我们回答。

如小说里所写,在一个新时代到来之时,我们必须抱有高贵的希望。2019年开年,中国科幻电影迎来了她的高光时刻,并且,从一出生就注定了,她的未来会跟宇宙一样无远弗届。

所以,中国观众,是时候仰望星空了。

冷湖火星营地的星空

科幻小说版权代理|影视项目策划

《流浪地球》海报集结,向全体制作组致敬(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百度下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