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随意进出别国,没人查,咋回事?

■文|市井财经专栏作家 叶克飞

有一次,我从国内飞往奥地利维也纳。下飞机后,第一时间驾车前往70公里外的匈牙利肖普朗,夜宿一晚后,第二天又重返奥地利游玩。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二者距离很近,肖普朗又是游客罕至却很值得停留的中世纪古城,酒店也远比奥地利便宜。之后两三天时间里,我在奥匈两国反复出入的次数,连我自己也记不清。

还有一次,我从荷兰恩斯赫德驾车前往荷兰布尔坦赫。100多公里的车程,大部分时间都在走同一段高速公路。可国内手机运营商的短信反复响起,提示你进入新国家的资费,因为这段路不断在荷兰和德国两国间穿插。

类似的体验还有很多,在申根区内驾车过境,见不到岗哨关卡,只有路边欧盟统一的国名标牌和小小的旧时界碑。很多时候,你甚至会在畅顺的驾驶中忽视这一切。对于旅行者来说,一个能畅游二十几个国家的申根签证,堪称世界上最划算的签证。

申根签证为什么叫申根签证?因为《申根协定》的签署地就在卢森堡小城镇申根。1985年,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五国在这里签署了《关于逐步取消边界检查的条约》,即《申根协定》。此后,申根协定的成员国逐步扩大为26国,包括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冰岛、意大利、希腊、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士、马耳他和列支敦士登。今年,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也将加入申根区。

三十多年前的五国,在小城镇里画了个圈,彼此间的边界就被淡化打破,继而扩展至大半个欧洲大陆。旅行者因此受益,而更大的受益者则是申根区民众,他们得以更自由地流动迁徙,享受无边界的便利,也享受着无国界经济带来的种种好处。

尽管近两年来,欧盟一度受难民问题困扰,《申根协定》的价值观也曾被质疑,但人们仍可在申根区内畅行。这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尝试之一,仍在继续。

为什么要在申根签署《申根协定》?

只有站在卢森堡申根小镇的土地上,你才能明白《申根协定》为何选择在此签署。《申根协定》的五大创始国原本就是紧密邻国,尤其是卢森堡,恰恰被德国、法国和比利时所包围。

距离卢森堡市三十多公里,位于国土南端的申根,与德国隔摩泽尔河相望。一座大桥将二者相连,无论开车还是步行,都可轻松跨国。过桥后,沿德国土地走上一阵,又会踏上法国的土地。换言之,地处卢德法三国交界的申根,可以完美诠释《申根协定》的意义。当年,《申根协定》就是在停泊于摩泽尔河上的邮轮中签署。

欧洲人随意进出别国,没人查,咋回事?

坐在摩泽尔河岸边,感觉惬意。河岸两侧遍布草木,绿意盎然。背后的申根小镇,不过几十户人家,一座座庭院充满生活气息。一座申根博物馆立于道旁,还有一座船型的申根商店建于河岸边。

卢森堡这个弹丸小国,在这个过程中显然出力不少。因为国土小,又地处内陆,依赖性强,卢森堡一直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推动者。它是欧盟的创始国之一,也是欧盟三大首都之一,还是申根协定的创始国之一。

《申根协定》的核心内容,就是取消申根国相互间的边境检查点,并协调对申根区之外的边境控制。根据该协定,旅游者如果持有任一申根国家的旅游签证,即可合法地到达所有申根国家。

这是一个乌托邦式的设想,以至于连创始者都无法相信它能否实现。因此,《申根协定》签署时,除创始五国外,当时欧共体的其他几个国家都表示反对,五个创始国也没有任何一位首脑出席签署仪式。在很多人看来,《申根协定》并不可行,即使实行也只是权宜之计,不可能长久。结果,直到协定签署十年后,也就是1995年,五个创始国才真正开始实现边界自由互通。

谁也没想到,在之后的十几年间,申根区迅速扩大至26国,人们对这一政策带来的自由流动甘之如饴。

申根协定是欧洲一体化重要组成部分

二战之后,曾经是世界中心的欧洲痛定思痛,反思战争,实现战后共识。共识的核心就是以协商与合作的形式达到利益最大化。

1948年的荷比卢三国关税同盟,可算是欧洲一体化的先声。1950年,法国倡议欧洲煤钢共同体计划。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诞生。1965年,欧共体诞生,其宗旨就是“在欧洲各国人民之间建立不断的、愈益密切的、联合的基础,清除分裂欧洲的壁垒”。

1991年,欧共体12国首脑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宣告欧盟的诞生。按照欧盟规定,欧盟内部将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发行统一货币,形成统一市场,制定共同的经济政策,实行共同的外交、防务,并加强司法及内政事务上的合作等。

申根区与欧盟的成员国并不完全相同,但高度重合。与欧盟一样,它也是欧洲一体化的伟大尝试之一,形成了一个无边境关卡的人员自由流动区,淡化了所谓的主权象征。

之所以说它是人类的伟大尝试,是因为它重拾人类自由流动的梦想。

其实,在人类诞生之初,就不断流动。史前时代,部落为了求生存,时常进行迁徙,人类文明也因此流转交融。直至今日,移民仍然是人类文明无法回避的母题之一。但同样,在人类历史上,因为对领土和边界的执念,敌视与战争从未间断,人类的迁徙融合也频受限制。

申根协定解决了这些问题,申根区内的几亿民众可以随时跨国旅行和打工,荷兰人可以去价钱更低的德国加油站加油,比利时人可以去卢森堡加油,卢森堡人可以选择去更便宜的德国吃饭……

那么,申根和经济又有什么关系?关系可太大了。

申根协定推动经济

最重要的是,申根协定带来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这种流动是双向的,一种是“人往高处走”的流动,即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类似中国人涌向北上广深。一种则反向而行,有点类似我们的“到西部去”。

在申根协定出现之前,各国内部都有类似的流动,比如意大利南部民众向北部的米兰、威尼斯和都灵等发达地区流动,西班牙南部民众向北部的巴斯克地区和加泰隆尼亚地区流动,前东德地区向前西德地区流动等。有了申根区,这种流动越来越明显,比如一些波兰民众就向德国流动,一些法国西南部民众会向西班牙北部流动。要注意的是,这种跨国流动往往不是简单的“穷国向富国流动”,而是细分地区式的流动。比如从广义来说,法国经济强于西班牙,但法国西南部民众前往西班牙经济最强的北部(巴斯克地区和加泰隆尼亚地区)打工就很常见。又比如德国作为欧盟老大,肯定比捷克发达,但德国相对落后的东部地区,就有不少人选择去捷克布拉格这种机会更多的城市工作,比如我在布拉格住过一家酒店,侍应都来自德东。换言之,申根协定给了民众更多流动选择,不仅仅局限于本国的“北上广深”式地区。这种分流不但使得个人的选择更多,也通过人员流动的广泛,带动了区域经济的普遍发展,进而扩大了可辐射地区。

申根协定也让地域经济特色变得更为突出,本文开头提到的匈牙利肖普朗,除了是一座千年古城和当年“泛欧野餐”事件发生地之外,还是欧洲著名的牙科城之一,街上随处可见牙医诊所。之所以形成集群效应,是因为它地处奥匈两国边境,匈牙利牙科实力强大,奥地利看牙医又贵,所以许多奥地利人会专程开车来肖普朗“跨国看牙”。这样一来,既方便了奥地利民众,又推动了匈牙利经济和牙科医学的发展。

类似事情还有许多,比如购物。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民众,会选择乘坐跨海渡轮前往海对岸的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购物,享受当地的低物价,周末过去休闲更是家常便饭。

申根协定也极大推动了旅游业,申根区内民众的便利自不必说,全世界旅行者都因此受益。原本复杂的跨国旅行,因为申根签证变得简单。

可以说,申根区衍生的“无国界经济”无处不在。

中国可以借鉴什么?

欧洲人随意进出别国,没人查,咋回事?

中国经济能从申根协定里借鉴些什么?说起来很简单,甚至是老掉牙的说法:大幅降低乃至取消人口自由流动门槛。

对于一个现代国家来说,人口流动绝不仅仅是一项个人权利,更是推动经济的关键。只有人口流动,才会形成相互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而经济的互相依赖,恰恰是国家维持稳定的关键。

也只有人口的自由流动,才能推动地区间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优化和竞争,才能产生相对低技能生产力向高技能生产力学习的效应,才能激活就业率和创新能力……

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的当下,人口流动更为重要。有不少人颇为乡愿,动不动就怀念乡村,认为城市化进程打破了田园牧歌的梦想。但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要走上发达之路,都需要更高的工业化程度,更高的服务业比重,更多人口向大城市集聚。中国的城市化绝不是过快,而是远远不够。

至于许多人担心的贫富悬殊问题,经济学早已告诉我们: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将使得生产要素的回报趋于均等化。世界上所有实现地区平衡发展的发达国家,无不实现了人口自由流动。《申根协定》的签署和实现,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坐在摩泽尔河的岸边,望向小小的申根广场,有纪念柱,还有两块柏林运来的柏林墙遗迹。将意味着隔绝的柏林墙放在申根广场上,显然意味深长。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且不构成投资建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