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皇帝下的圣旨是皇帝传达命令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圣旨有许多不同的形式,比如我们最常知的诏书、诰书、敕书、制书等。后来,圣旨的开头都是先书写着“奉天承运,皇帝(诏、诰、敕、制)曰”这几个赫赫大字,我想应该是为了象征皇帝的威严吧。这样想来圣旨应该是最大的,皇帝在平常老百姓看来就是天子一般的存在,皇帝下达的命令怎敢有人不从?

如果太后的懿旨和皇帝的圣旨起冲突,那大臣们应执行谁的旨意?

在那个帝制王朝,皇帝所说的每句话都能被当做旨意一般存在,写在纸上的每个字都能成为众人臣服的诏书,毫无疑问是最具权威最为神圣的,任何其他人所下的诏书旨意都不可相提并论的。

在一般的法理情形下,太后所下的懿旨自然与皇帝所下的圣旨无可睥睨。但是自古以来,并非每一代皇帝都做得顺风顺水,由于皇权受到重重官员和皇室的限制,皇帝的圣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多有束缚。

如果太后的懿旨和皇帝的圣旨起冲突,那大臣们应执行谁的旨意?

自古就有“后宫不得干政”的说法,但真正实行起来却很困难。实际上后宫干政的例子数不胜数,例如众所周知的吕雉吕太后和唐朝武则天,这都是后宫干政的典例。太后的懿旨一般来说只用来治理后宫,不干涉朝政。但是由于后宫干政现象众多,因而懿旨干政也就显得没什么了。

如果太后的懿旨和皇帝的圣旨起冲突,那大臣们应执行谁的旨意?

一般来说,太后懿旨涉及朝政不外乎三种情况:一种是太后为摄政太后,执掌皇朝大权,皇帝只是个傀儡,只是用来掩人耳目,有还是无基本没区别,一点实际权力都没有,甚至连自己的性命都不能掌控。比如刚才所提到的吕雉吕太后和汉惠帝,武后武则天和唐中宗;第二种是反派利用太后权威发动政变,比如高平陵之变;最后一种是在皇朝突变,皇位空置的情况下,由于国不可无君,太后只得暂时利用自己的懿旨处理朝务,维持国政。如明朝明英宗被俘,太后下旨设监国,维持大局。

如果太后的懿旨和皇帝的圣旨起冲突,那大臣们应执行谁的旨意?

而上述的第一种情况基本不会有皇帝的圣旨和太后的懿旨出现冲突的时候,因为皇帝是傀儡皇帝,根本无权下诏,即使皇帝私自下达旨意,也是没有实际意义,没人会听从,只要太后一句话,皇帝下发的旨意便可轻易废止,完全体现不出圣旨的权威。

如果太后的懿旨和皇帝的圣旨起冲突,那大臣们应执行谁的旨意?

第二种情况虽说可能会出现圣旨和懿旨冲突的时候,但是这时候野心家已经有异动,说明此时的局势已经不稳,政权将有所变动,那么此时不管你下达的是圣旨,还是懿旨似乎都不会起太大的作用,也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如果太后的懿旨和皇帝的圣旨起冲突,那大臣们应执行谁的旨意?

最后一种情况更是不会出现圣旨与懿旨有所冲突,因为根本没有皇帝,怎么会有圣旨呢,没有圣旨,怎么会出现冲突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