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建立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推动科技资源聚合引领创新发展

丁烈云。本报记者 陈妮希 摄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特派记者 陈妮希 发自北京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发展机遇,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挥我国人力人才资源丰富、国内市场巨大等综合优势,改革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大力培育专业精神,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科技创新条件和设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这些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京和沿海发达地区,不同区域间的资源配置上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烈云认为,可以考虑在武汉建立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聚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科技资源,让其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创新发展驱动力。

建立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助推武汉发展

“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丁烈云说,在武汉建立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就是希望将这个创新中心打造成聚合科技资源的载体,它创造出的价值可利用武汉中部九省通衢的优势,辐射到长江流域及中西部地区,以此来实现科技资源在不同区域间的平衡配置。

“借助武汉的独特科技创新优势,可以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以此来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丁烈云介绍,武汉既有丰富的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和科研设施资源,又有雄厚的工业经济基础,并正进一步加速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具备设立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基础条件。此外,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带动下,武汉科技资源和产业融合逐步加深,以光电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在光谷地区的这几个行业的高新科技明星企业和产业集群今年增长态势十分显著。

制订“中国建造”高质量发展规划

“在建造领域,我国已经有多个方面是世界第一。”丁烈云举例说,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数量排名全球第一;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榜单里中国占了43%;高铁也成了中国的一张名片;不少城市地铁建设用了不到二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近百年的路。

“中国建造体量大,但在一些领域还是以粗放型生产方式为主,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安全标准、建筑耗能等方面还需要加强。因此,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技术路径,提升产业整体的技术水准。”丁烈云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共同制订中国建造高质量发展规划,即以数字建造或智能建造为技术支撑、以建筑工业化为产业路径、以绿色建造为发展目标的“中国建造”发展战略。

此外,还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建设工程大数据平台。让信息化与工业化在工程建造领域进行深度融合。用数字化技术,通过全过程规范化建模,通过数字链驱动工程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建造和服务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功能。

“建筑业对于产业的带动能力排在全行业第一。”丁烈云说,推动工程建造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将为我国推动现代化建设和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有力的支撑,促使我国从建造大国走向建造强国。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邓秀新——

搭建良好的创新氛围

推动科技创新

本报讯(特派记者 张衡 北京报道)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邓秀新解释说,创新可划分为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其中,原始创新更多的是一种发现,是对于自然规律的发现。创新技术即技术领域运用发现、用科技原理创造新技术。创智、创造、创新,是从新知识的认识,到技术的创新,再到创造、创业,各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

邓秀新说,过去一些科研评价体制中,喜欢找几个行业内的专家来评,这种评审方式更像是“关起门来”评价。事实上,不少创新基础研究的成果,学术界是认同的,成果好不好社会会去检验。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对此,邓秀新认为,让科研团队自己去决策技术路线和经费使用,充分相信科研人员,创造了非常好的创新环境,这种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可激励科学家去创新。

“我读书的时候,为了查一本资料书,可能要从武汉跑到北京,哪里像现在,使用电脑和手机,查询和传输资料都非常方便。”邓秀新认为,当前科技创新已进入到新阶段,当前科研条件不断改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交流沟通和资料查询提供了帮助;科研经费的增加为科创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科技成果协同机制不断完善,很快能找到科研合作伙伴,市面上各种风险基金都很多,科研成果转化速度加快。

邓秀新说,如今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在如此良好的氛围中,只要摆正思想方向,找准科研题目,坚持几年就能很快有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闫大鹏--

设立激光产业基金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特派记者 陈妮希 北京报道)“随着科技技术发展,传统加工技术将逐渐被激光加工技术所替代。”全国人大代表、锐科激光创始人闫大鹏认为,激光加工技术具有能量集中、精确细致等优点,是工业领域内许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他建议,设立激光产业基金,推动激光技术发展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过去我国光纤激光器几乎全部依靠进口,一直到2007年后才开始有产业链布局,做自己的光纤激光器,工业加工中切割、焊接、毛化、熔覆等逐步采用光纤激光技术。不过,在一些核心配套技术上,仍然需要依靠进口。”闫大鹏举例介绍,光纤激光器用的光纤、通信用的光纤,在制作预制棒中用的高纯度玻璃套管几乎全是进口,而进口费用大导致产品成本高,使前期进入市场价格也相对高。

对此,闫大鹏建议,设立激光产业发展基金,特别是在激光产业生产设备核心技术研发上,给予一定比例的无偿补贴,推动激光产业链发展。“如果能够加大对生产光纤激光器用设备的投入,攻克一批‘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将大大降低企业生产和应用成本,助力中国激光产业进入高质量快速发展期。”

“激光产业发展还需要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结合发展,此外还需要向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设备智能可控和信息化管理,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闫大鹏说。

如果能够加大对生产光纤激光器用的设备的投入,攻克一批“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将大大降低企业生产和应用成本,助力中国激光产业进入高质量快速发展期。——闫大鹏

全国政协委员胡树华--

正视我国制造业优势 打造“硬核”制造业产业集群

本报讯(特派记者 李璟 北京报道)“面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传统制造业要提档升级,新型产业要产业化、规模化。” 全国政协委员胡树华建议,可实施国家企业创新工程、新一代汽车世界联合工程和制造业区域协同创新示范工程,系统谋划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胡树华介绍,以新材料、新能源、新网络为技术特点的科技创新,与过去几轮科技革命相比,速度更快、深度更深、广度更广。这三类技术正全面渗透到制造业的方方面面,也形成了当今热门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科技产业。

“我们的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如何发展,一定要认清当前的形势,摸清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要把握机会,有战略、有重点、有计划地推进。”胡树华说,我国制造业存在高端产业技术薄弱、龙头企业较少、品牌竞争力较弱等问题,但也具有体系完整、规模大、布局全面等三大优势。

“有完善的工业体系,有一定的产业规模,有人才和创新资源支撑,这形成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胡树华提出,各地各部门要正视制造业的发展优势,制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和计划,打造一批“硬核”制造业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