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甘巴拉雷达站海拔5374米,是世界上最高的人控雷达站,氧气含量不足内地的一半,室外温度最低可达零下30多度,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前不久,我们的记者钟紫舟、朱元强辗转多地,克服种种困难,前往甘巴拉雷达站寻找王继才式的守土戍边人,在那里,他们遇到一位名叫王胜全的老兵,24年来,这位老兵始终坚守在雪域高原,与战友一起默默奉献执勤,让危险的川藏航线成为了安全可靠的“空中走廊”。

清晨,深情而苍劲的歌声又一次唤醒了沉睡的甘巴拉,飘荡在巍峨雄伟的喜马拉雅群山之间。甘巴拉在藏语中,指的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山,而山峦之巅,就是记者要找寻的目的地,甘巴拉英雄雷达站。

走进雷达站,一身冬季迷彩的王胜全正在某新型雷达前忙碌,光溜溜的头顶,黑里透红的脸颊,长期坚守的5千多米高原,给这位老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王胜全:

我们雷达站从1965年开始担负战备任务,我们的任务就是对外空中警戒和引导军民航飞行,这里是西藏‘空中桥梁’的重要支撑点。

24年前,甘巴拉雷达站被授予荣誉称号的新闻让王胜全第一次听说了这个单位,作为军校优秀学员的王胜全,用血书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

王胜全:

因为是当兵的嘛,肯定是向往一个英雄的集体,我记得划破两根手指写的内容是,“我自愿申请入藏,献身国防,保家卫国”,申请人某某某,然后年月日。

如愿以偿来到甘巴拉后,王胜全第一次上阵地时,却领教了下马威。令人头痛难忍的缺氧环境,能够吹翻铁皮屋顶的狂风,缺少饮用水,吃不到新鲜疏菜的生活环境,让他难以适应。王胜全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每晚停电之后躺在漆黑阴冷的小屋里,自己内心的纠结与焦虑。

王胜全:

上面那么苦,又吃不好饭,又睡不好觉的,为什么要到这么高的地方待着?这是最早的想法。后面慢慢看到老兵们都没有一个人叫苦,而且他们也过得很欢乐,经常跟我们聊聊天,谈谈心,再讲讲老前辈的一些故事。

老兵们为国戍边的情怀、乐观的精神一点点感染了年轻的王胜全,他开始积极地融入到集体之中,用行动践行一名高原雷达兵的神圣职责。

王胜全:

当时也是天线转不起来了,当然不是主战雷达,把我急的,拿着图册,根据实际的线路去跑,有时候边吃边看,觉得是不是这里的问题?把饭碗一丢,又继续去弄了。反正就是脑袋那几天,那种胀的受不了,头痛。

谈到自己的工作,王胜全总是平淡地说,战备值班,就是把坏了的雷达修好,让它一直转下去。可是在战友霍俊龙看来,每次任务,王胜全都是一位冲锋的勇士。

霍俊龙:

大冬天的,顶着七八级的大风,反正是他在上面,上去戴着手套,一爬上去,手套就被冰结住了,只能说把手套脱掉往上爬。手都冻僵了,然后身体也受不了。所以说待个二十来分钟,肯定又得下来,房间暖和一会儿,又去。

戍守甘巴拉的岁月里,王胜全先后保障过六种型号的雷达。经历了装备从电子管、晶体管到集成电路的每一次换代。不仅成为手到病除的雷达神医,还获得全军优秀士官三等奖,并荣立二等功一次。

西部战区空军某雷达旅副旅长文影:

在甘巴拉工作24年来,他一直默默无闻地做自己的事、做连队的事,扎根高原,以连为家,把青春献给了祖国的空防事业,把热血洒遍了雪域高原。这些年,他为连队培养了几十名专业骨干,甚至有的考了学、提了干,当了他的领导,而他依然是甘巴拉的普通一兵。

24年光阴荏苒,如今,老兵王胜全在给新兵分享雷达站生活的经验时,总会把自己的高原秘密分享给那些年轻的脸庞。

王胜全:

这个日出非常漂亮,日落也非常的漂亮,各个季节有各个季节的不同。比如说夏季的时候,下过雨,雾气一起来,下面这个雾气就像天,然后天空是很蓝很蓝的,那就像湖水一样,就像羊卓雍湖一样。

在和王胜全眼聊天的过程中,他欣喜地告诉记者。近些年,甘巴拉雷达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不仅建成了集学习、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阳光棚,宿舍也铺装了新型电暖地暖设施,制氧设备接到官兵床头,高品质纯净水接到房间。在远程异地控制的崭新执勤模式下,阵地值班轮换由原来三个月缩短为两个月。但是即使这样,在高寒缺氧的恶劣自然环境下,尤其是室外维护保养雷达,仍然面临很多的挑战和困难。王胜全对记者说,只要党和人民需要,只要岗位需要,他会一直坚守下去。

我叫王胜全,今年44岁,现在是西部战区空军某旅的一名雷达技师。甘巴拉,在藏语中意为“无法超越的山”。但对于我们高原雷达兵来说,却要进行一次次艰难的超越,超越恶劣环境,超越生理极限,超越亲情羁绊,只为把生命禁区变成钢铁阵地。山高标准更高,缺氧不缺精神,我就是王胜全。

记者 钟紫舟 朱元强

消息来源:CNR国防时空

本期编审:孙 利

责任编辑:朱西迪、李俊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