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死字旗到平安衣,你可知儿行千里最心疼你的人是谁?

按理说,中国人最忌讳的就是“死”字。但在那一年的夏天,一位父亲,却把一面绣着死字的白旗送给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四川虽地处内陆腹地,但有300多万青年出川抗日。其中,安县的开明人士王者成,在一块白布上大字手书一个“死”字。并在右边小写“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左边小写“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王者成将这面白色死字旗送给自己即将出征抗日的儿子王建堂,鼓励他淡漠生死,以身许国,将川人的忠勇刚烈显示得淋漓尽致。

80年后的2017年,一名中国维和军人出征非洲。临行之前,母亲在他的军装内侧的后背上,亲手缝上一块绿色的布块,上书八个字:“不辱使命,平安归来”。

很多人看到这张图片时,都潸然泪下。不辱使命是要求,平安归来是期待,是当我们抱定丈夫许国,不必相送的热血出门而去,可知在我们的背后,亲人们坚守着什么样的煎熬。这张由慈母手缝在军装的嘱托,是说给每一名当儿子的军人听的。

如果说参加维和行动,是当前中国军人最危险的军事行动,估计大多数人都同意。虽然维和行动并不像某一些媒体描述的那样,有“枪林弹雨”,或“出生入死”,但面临着比国内完全不同的高风险威胁。大多数的维和军人,都亲耳听见过不明来源的枪声。大多数营地里,都落入过流弹或简易燃烧弹、石块。很多医生在维和期间,都亲眼见到过枪弹伤——那种入口极小,出口却像一个切开后的木瓜的伤口,让很多人都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

有人说,参加维和行动是最佳的减肥手段,人在高度紧张和持续保持警惕的情况下,怎么吃也吃不胖。维和一年,体重瘦10斤几乎是正常现象,有的指挥员甚至会瘦20-30斤,皮带割了一段又一段,才能扎稳裤子。

前方苦,后方念,如果说苦还可以克服,而思念和牵挂却如蜘蛛网一般,缠绕着亲人们的心。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大义的母亲和妻子。岳飞抗金,母亲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三国时期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其母以自尽的方式阻止儿子明珠暗投。北宋时期满门忠烈的杨家,杨业的夫人佘太君,自幼习武,深知兵法,嫁给杨业后,不仅辅佐杨业为国效力,还在丈夫杨业为国捐躯后,深明大义让儿子、孙子报效国家。

说句实话,亲人们有一千种理由拖着军人们的后腿,却用一千零一个理由说服自己,将大忠大义的故事代代相传。

身扛死字旗的王建堂在经历了多次重大战役之后,最终平安回到了自己富裕的川西平原,成为幸运者,但一同出川的300多万川军兄弟,却付出了64万多人伤亡的惨重代价,四川成为了全国出兵最多,伤亡最大的一个省,仅川军第20军在凇沪一役,1.2万人剩下不到5000人。

这位背着亲人嘱托的维和军人也是幸运的,在结束一年维和任务之后,平安回国。但,有13名维和军人牺牲在海外。

他们,不辱使命,却没能平安归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