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海珠、越秀、荔湾等广州老城区,在街头墙角处时不时可留意到一幅幅或大或小的瓷砖宣传(书)画。这些瓷砖宣传(书)画兴盛于上世纪80-90年代,有的描摹山川水秀,有的书写社会治理标语,还有的记录街道文化和市民生活。

在海珠区龙凤街,一幅创作于1992年的瓷砖宣传画《二龙古街沐春风》就是当中的“佼佼者”,长15.9米、宽1.8米的画中描绘有20个街道地标、逾50座建筑物,超过200个体态、服装、职业各异的人物,俨然一幅描绘30年前广州街道风貌的“清明上河图”。

(建议将手机横放欣赏完整画作!)

★★★

现状

小小瓷砖刻画街道生活细致入微

一棵盛放的木棉树下,医护人员忙碌进出二龙卫生院。若沿着卫生院前的小路深入,依次经过状元井、将军古庙、邓氏宗祠、良友皮革制品厂、裕华毛织厂、华达服装厂、敬老院、二龙社区服务中心、汇津桥等超过20个街道地标,总数超过50座建筑物。

与此同时,在数不清的花草树木的映衬下,超过200名体态、服装、职业各异的市民出现在画面各处,瞬间让人穿越30年,像是来到上世纪90年代的广州街头一隅。

原来,这些画面都出自于瓷砖宣传画《二龙古街沐春风》。该瓷砖画位于海珠区龙凤街天庆里1号的墙体上,长15.9米、宽1.8米。据落款显示,其创作于1992年冬日,由邹锐澄、范锦海等5人合绘,中国岭南画派著名画家麦汉兴作指导,著名书法家周树坚题词,画中描绘上世纪90年代初期,海珠区前二龙街的人文风貌和市民的日常生活,堪称广州版的“清明上河图”。

★★★

溯源

曾作为文明街道比赛的参赛作品

如此精美的瓷砖宣传画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时任前二龙街文化站站长范锦泉介绍,上世纪80至90年代,广州市海珠区的南华西街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单位”“全国先进街道”等称号,全市街道被号召向南华西街学习,市文明办还举办评选文明街道的比赛。

“前二龙街也跃跃欲试,连续几天开会,集众人智慧讨论参赛形式。”范锦泉回忆说,当时文明街道评选活动考察的内容包括街容街貌、文明风气、卫生治安等等,前二龙街作为第三批街道参赛,可以从前两批街道中学习优点,选用了瓷砖宣传画来美化街道。“邓氏宗祠、将军古庙、状元井,以及一些当时的工厂企业等街道生活全景被悉数收入宣传画中,目的是展现古街的新风貌。”

范锦泉说,画中情景关于街道生活的点点滴滴,尽管不是百分百按照原物入画,但真实性很高,记录着上世纪90年代市民的生活状况。最终,有了《二龙古街沐春风》的增色添彩,前二龙街最终获得文明街道评选活动的优胜奖。

“当一片片烧制好的小瓷砖被安上墙时,引来不少街坊围观,人人竖起大拇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瓷砖宣传画前都站着街坊反复欣赏。”范锦泉说。

★★★

故事

著名画家麦汉兴的5名徒弟执笔作画

说也凑巧,范锦泉参与瓷砖宣传画的策划和推进工作,其哥哥范锦海则是主要的创作人之一。 范锦泉说,入画内容选好后,前二龙街立即组织辖内的书画协会成员“上阵”创作,而作为麦汉兴的徒弟,擅长画花卉和山水人物的范锦海也踊跃参与其中。

范锦海介绍,创作时候正值夏季,5位作画者将20张宣纸钉在文化站礼堂的一面墙上,每天花5-6小时分工创作花卉草木、建筑和人物等。“宣纸铺开时就有十几米长,怪吓人的,但接下任务就必须完成,画到满头大汗是常有的事。”

“仅仅是用岭南画派风格画的红棉,我就画了几张五尺大的宣纸,大概占了整幅画的1/4。”范锦海回忆说,他最初从左侧的红棉树画起,期间配合其他创作者画人物或建筑物,最终历时2个多月才成稿,将画作卷成一卷,送到佛山石湾厂烧制。

说起结缘画画和师傅麦汉兴,范锦海笑称那是一段有趣的人生回忆。数十年前,已是知名画家的麦汉兴常到二龙街游泳,他为人随和,和街道中的小孩打成一片。包括范锦海在内的很多小孩从小对画画感兴趣,便藉着“脸熟”跑去画室拜师,从十几岁开始学习画国画,长大后在龙导参与画家聚会。“当时的拜师仪式不太严格,每月交2块钱作为学费,麦老师也欢喜教学,收徒不少,100多位徒弟如今都分布在世界各地了。”

★★★

探寻

昔日地标建筑大多不复存在

“前二龙街是一条千年古街,历史悠久,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古街里陆续涌现出很多新事物,代表着当时的新风气。”范锦泉举例说,画中的良友皮革制品厂、裕华毛织厂、华达服装厂等都是当时街道重点发展的工业,利用“三来一补” 赚取差价(“三来一补”,指改革开放初期,采用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企业贸易形式)。后来,“三来一补”不适应国情经济发展,皮革厂、毛织厂等厂房要不被拆,要不被改建为宿舍。

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走访发现,画中如邓氏宗祠、建于清代的汇津桥等历史悠久的地标如今仍在,而位于二龙街龙圣里巷口附近的状元井已被封存,井边植物茂盛,若不是旁边有石碑介绍,确实难以辨认。范锦泉说,状元井本有三眼大井,考虑到实际用途和安全问题,陆续被封掉。“人们都习惯使用自来水,井水的‘没落’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至于二龙卫生院后来被改成很多不同用途,记忆中曾被用作残障儿童的居所等等,如今重新变成卫生医院。”范锦泉介绍,时过境迁,画中大部分当时被认定为新事物的地标都不复存在,“如果没有瓷砖宣传画用这么生动的形式记录下来,别说年轻人,就连亲历过那段历史的人都会忘记。”

★★★

愿望

希望能够一直保留下去

前二龙街文化站工作人员邓伯说,广州街头巷尾的瓷砖宣传(书)画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更像现在的宣传栏,而不是街头艺术。“21世纪以来,生产力不断发展,宣传手段层出不穷;同时不少广州街道合并,街道办忙着转制事宜,顾不上美化街道,瓷砖画就退出历史舞台。”

龙导社区的鲁先生说,从他懂事起,《二龙古街沐春风》就存留在他的记忆中,经常听长辈说起画中内容。近30年过去,他发现瓷砖虽有老化现象,但整体仍保存得不错,无声地向后人讲述一段历史。“这幅瓷砖画可以说是我们的‘清明上河图’了,希望可以有所保护。”

因为全程参与推动瓷砖宣传画的落成,范锦泉对瓷砖画的感情自然深厚,他遗憾在卸任文化站站长职务后,那份宣纸原作没被工作人员妥善保管下来,因此也不敢对瓷砖画的未来抱太大希望。“瓷砖宣传画属于旧事物,有人认为旧事物就该被淘汰,有人却把它当作宝贝,我希望最起码它不要被人为破坏。”

“我希望《二龙古街沐春风》能保存下去,它反映了一段无私奋斗的岁月,也是年轻一辈了解街道过去历史的重要窗口。”其主要创作者范锦海说。

文: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叶碧君

图: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李波 实习生 林泽君

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 楚丽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