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圣贤,无不都是在“格物”上用功才最终走上圣道的,这条路并不存在所谓的顿悟,只能在渐悟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这就好比苍天大树并不是一夜间长成的,高楼大厦也不是一天就盖好的。

所谓的顿悟,就像是天空中的海市蜃楼,一眨眼的功夫就崩溃瓦解了,终不会长久。

格物致知,不是先后关系,并不是先格物了才能让良知恢复出来。具有时效性,格的过程就已经包括“良知”在里面了,只是功夫的深浅不一而已。

你花多少功夫就只能恢复与之相对应的良知,功夫浅,则良知里面掺杂的私欲越多,反之,功夫深,则私欲相对就少一些。

你今天做了格物之功,那么今天就能看得到效果,做了多少功就会感受到多少的良知在萌芽。

然而,在这个浮躁的环境之中,你做功时不能落下某一天,否则,你的私欲将会趁你不备,源源不断地涌入你内心,再次把好不容易恢复出来的良知再次蒙蔽了。

这就是王阳明为什么会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原因。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