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西方在对待子女上有明显的不同,中国有悠久的集体主义传统,而中式集体主义在千百年中的主要载体就是家族,孩子更多被看作是家族的私产。西方有个人主义的传统,孩子通常被看作是独立的个体,西方教育的重点在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培育孩子的自立,并不把学业成绩看作是第一位的目标。在他们看来,中国家长有一些做法让他们感觉难以接受。

其一,大量使用批评与指责。这个孩子们体会最深。“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怎么这么笨呢!”,“看看你,一点都不体谅父母的苦心”。这些和老外把“Good job”(做的好),“Excellent”(好极了),“Perfect” (完美)挂在嘴边的做法区别很大。不能简单地说中国父母的方式没有效果,但是经常会给孩子带来负面情绪,不利于孩子自尊和自我的养成。

以我个人的体会,中国父母使用批评和指责常常是下意识的,并不是说主观上就想打击自己的孩子,而是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差不多接近本能反应。大量的批评和指责意味着对孩子行为的“定性”。“笨”是一个对孩子智力的判断,说者无心,听者可能会沮丧并且怀疑自己。“不体谅父母”差不多是在道德上给孩子定性,是不是有点过分?

从沟通的角度讲,信息的发出者由于受情绪的支配,会在沟通中掺杂冗余的信息,这些冗余的信息是个人情绪的载体,并不是不可以理解的。然而信息的接收方会因此产生情绪化的反应,从而使整个沟通变了味道。中国的父母需要接受专业化的训练,改变自己的反应方式和语言习惯,从而与子女建立更有效的交流。

其二,高度威权。中国父母喜欢替儿女做主,认定自己比儿女更知道儿女需要什么。如果结果不理想,一句“我这都是为你好”就搪塞过去了。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会有自主的意识,这是非常宝贵的,是将来自立的基石。西方的父母小心翼翼地保护并且培养这种自主的意识。西方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多是“谈判”的关系,尽管父母有权威,但较少滥用。尤其是60年代以后出生的父母,把孩子的自立和成长看作教育的核心目标。

其实父母是不是真的“比孩子更知道孩子需要什么”非常值得怀疑。父母的经验也是有限的,同时社会在进步。网上曾经报道过一个母亲把女儿的毕业证收藏起来,不让女儿出去工作。这样的母亲被自私蒙蔽双眼,严重损害了孩子的生活。

威权之下,一切由父母做主,很多孩子因此一辈子无能自己拿主意,不能独立面对生活的挑战,最终沦为“巨婴”,原因就在这里。长期在威权下生活,孩子会失去判断能力,从而形成思想上依赖别人的性格。在行为上则容易造成边界的缺失,不能对不好的行为做出清晰的判断。

很多孩子上了大学之后会沉溺于游戏,甚而荒废学业,根本的原因是身边的威权失去之后,行为边界也随之消失,孩子无能独立选择正确的行为。孩子成年以后的很多行为问题是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点一点造成的,要避免“巨婴”或者沉迷于电子游戏的依赖症状,家长必须从源头上做出正确的选择,让孩子从小自己做判断,家长积极引导。

其三,忽视子女的独立和隐私。中国的家长内心深处会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产,从而希望掌管孩子的一切。从幼儿园到高中,孩子通常是没有隐私的。衣食住行父母包办,孩子如果去外地的高中上学,有些父母还会跟去照顾孩子的生活。

子女的自立能力本来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包括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工作能力。中国的孩子在大多数情况下生活能力是欠缺的,工作能力是有限的,学习能力也仅限于学校的学业。

西方的家庭中,孩子一出生就独立睡在在摇篮或者儿童床里,稍微长大一点就有自己的房间。家长通常会在房间里放一个监视器,孩子哭的时候家长在自己的卧室里可以听到。

中国的孩子通常和父母睡在一张床上,直到上幼儿园,甚至更晚一些。即使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房间,父母也会时时进来检查一番。很多孩子都有过父母会不敲门就进入自己的房间的经历,有时会有些尴尬的情形出现。

隐私是独立的一部分,一个独立的人就意味着有自己的隐私,没有隐私的孩子是无法独立的。西方的父母难以理解中国的家长包办一切,掌管一切。在他们看来,孩子能做的事情就应该自己做,父母应该和孩子的生活保持合理的距离。

隐私得不到保护的孩子长大以后有可能把合理的隐私看作是自私的,甚至是罪恶的事情,从而在内心深处不断与自己矛盾,纠缠不休,对心理健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其四,过高期望值。孩子学习的愿望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内生性的,出于兴趣和好奇心,需要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激发;另一种是出于外部的压力,例如父母或者老师的强制性要求。前者显然更有力和持久。当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存在过高期望值的时候,难免会耐心不足,甚而使用强制的手段。这种强制有时是语言暴力,有时是身体暴力。

在西方人眼中无论是语言或者是身体暴力都是违法行为,绝对不可接受。暴力行为对儿童成长和行为有非常负面的影响,这个我们后面专题讨论。从孩子学习本身来讲,完全没有强制性要求是不现实的,但必须以合适的方式,重点是不能对孩子造成身心损害。

过高的期望值在父母一方也会形成大量的焦虑,这些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也会焦虑,甚至产生愧对父母的内疚和负罪感。当学习与焦虑和负罪感联系在一起,学习不再是一种愉快的经历,短时间内可能提高孩子的成绩,但是从长远看,不利于兴趣和好奇心的形成和维持。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值可能是因为自己对生活的无力,希望在孩子身上宣泄自己的无助感,这是最值得担心的现象。孩子还在成长,需要成年人的保护,当成年人的问题折射到孩子身上时,孩子会感到迷惑和压力,更加难以专注于学习。迷惑和压力还可能带来对抗行为,继而变成行为问题。

其五,攀比孩子的学习表现。西方的父母注重孩子的自尊和自立,希望孩子能“做自己”,较少攀比孩子的学习表现。中国孩子从小就被放到竞争的轨道上,家长之间攀比孩子的学习表现是常见的现象。前段时间网上流行“别人家孩子”的段子,段子背后是无数人当年的辛酸和伤害。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成长的速度和学习能力不同,不能简单地互相比较。与其比较孩子的学习表现,不如多用些时间在孩子身上,掌握自己孩子的成长特点和学习模式,有的放矢,为孩子的成长助力。西方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几乎听不到负面的评价,也不会被引导去与别的孩子比较,所以他们表现出强烈的自信,认为自己一切都是最好的或者独特的。

在中国文化看来,这种自信或许是盲目的,不可取的,但在西方文化中这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必有的阳光心态。家长可以比较孩子的成长和学习表现,但目的应该是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不是用比较的结果去刺激自己和孩子。

中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制度,用西方观念简单地评价中国家长并不公允。中国家长注重教育,在孩子的学业上倾注大量精力是非常值得称赞的。然而孩子的成长更多的是一个内在的变化过程,有自己的规律。家长应该看得更深一些,更多关注孩子的内生性成长。

如何做呢?一是尽可能与孩子在一起,不仅是陪伴,更是了解,了解自己孩子的成长特征和行为模式;二是多学习,吸收与孩子成长相关的心理,行为和认知方面的知识。两者结合,家长的指导行为就会更加准确。

在孩子成长上,家长简单地批评,指责或者攀比是无能的表现,而在孩子身上施加过高的期望值只会让家长和孩子更加焦虑’。家长需要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给孩子一个更健康更幸福的未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