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寻找警营“最美厨师”】因为你,警营有了家的味道

卷首语

在警营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是正式民警,却把自己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警营;他们不是民警家属,却是当之无愧的好“警属”。他们以所为家,灶台是他们的战场,锅碗瓢盆是他们的武器,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奏响一曲奉献之歌——他们就是警营厨师!

为宣传长期默默无闻辛勤工作、把警营当家庭、视民警如亲人的厨师事迹,助推美丽警营建设,州公安局决定开展寻找警营“最美厨师”活动。

让我们走近恩施警营“最美厨师”——

中午12点

野三关派出所食堂里

热气腾腾,香气四溢

警官们,陆陆续续走进食堂,围坐在一起,谈工作,谈案子,谈奇葩遭遇。还有急着处警的,急急忙忙跑来,盛一碗饭,夹两筷子菜,吃上两口又匆匆离去。

警营味道

这里每天如此,大家蜂拥着来,满意地走。这里见证着警营的辛苦,也见证着警营里的幸福。

警官们无论多苦多累,总能在食堂找到满足,大家围坐在一起,就像是一个大家庭,而这满满一桌子的菜,便是这个家给警官们最好的犒劳。

而这幕后的主人便是她——刘师傅——一个朴实、勤劳、温暖的阿姨。

掌管警营味道

刘师傅有着勤劳朴实的典型中年妇女形象,一听说要给她拍照,便露出了腼腆、害羞的笑容。

但只要让她拿起锅铲,在灶台前那么一站,便是另一副模样,完全沉浸在油盐酱醋的世界里。锅和铲在刘师傅的掌控下,一翻一炒,一颠一舀,一盘香甜可口的菜就做好了,一气呵成,没有半点多余的动作。短短半小时,三大桌子菜就整整齐齐摆在餐桌上,等待大家的品尝。

1

2

2

3

11个年头

刘师傅叫刘昌月,今年48岁。2008年从巴东县沿渡河镇来到野三关派出所做饭后,这一干就是11个年头。这期间换了五任所长,民警更是更换无数,然而,刘师傅就一直待在这后厨,兢兢业业地烹饪着属于自己的味道。有的民警调离野三关后,还时常给刘师傅打电话,请教烹饪方法;有的老同志要求刘师傅一定要等到他们自己退休以后,才能考虑离开;有时刘师傅有事请假几日,大家总感觉所里差点什么。

总之,大家对刘师傅,当着面背着面都是赞美。

初来乍到

2008年时冬天,刘师傅来到离家有一百多公里远的野三关镇,那时全国正遭受罕见的冰雪灾害,野三关海拔一千多米,更是重灾区,一直生活在低山地区的刘师傅被这气候吓到了。看着所里的民警们每天还得在这冰天雪地里东奔西走,刘师傅感受到警营的艰辛和不易。心想着,自己虽然没有别的什么本事,但是一定要让警官们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

1桌变2桌再变3桌

刚来时,所里只有十几号人,每天只需要做一桌菜。渐渐地,派出所的管辖范围越来越大,业务量越来越多,人手也在不断地增加,食堂从最开始的1桌变成了2桌,之后又增加到3桌。

很长一段时间里,刘师傅炒完一盘菜刚端上餐桌,就被大家一抢而空,然后眼巴巴地看着刘师傅,焦急地等着下一盘菜。等刘师傅忙完,剩下的也就是些残汤剩饭了。去年,所里给刘师傅招来一个帮手,这才缓解了做饭的压力。

这些年来,刘师傅把派出所当成自己的家,把做好每一道菜,当成自己的责任,一日三餐,一年如一日,年年如此。刘师傅每年放假时间不足30天,如此算来,竟然比民警的假期都少,也真是世间少有。

对孩子的亏欠

一提起家人,刘师傅心里也满是愧疚。离家来野三关派出所工作时,刘师傅的儿子才上小学五年级,如今已经大学毕业,刘师傅虽然做得一手好菜,却很少很少能让孩子吃上自己做的饭菜。

美丽、匆忙、奔波的警营里,少不了像刘师傅这样在后厨忙碌,甘愿付出的平凡身影。是他们每天精心的烹制,让警官们在辛苦奔走回来后吃上了香甜可口的饭菜;是他们每天的付出忙碌,让警官们少了后顾之忧更好的服务于民;是他们每天在油盐酱醋间的潜心调制,让警营有了家的味道。

向警营美丽厨娘致敬

谢谢你们

让辛苦的警营有了家的味道

来源:平安恩施

问:怎样可以每天最快知道恩施新鲜事?

答:点击屏幕右上角三个小圆点后选择“查看公众号”即可关注。

▲  广告投放请联系:18671862000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