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回不去的是故乡

食 盐 Salt #02

▔▔▔▔▔▔ P146

我的朋友zhuyi有一次说道,一个人,不论他出生在何地,在什么地方生活的时间最长,他就算是那里人了。我深深表示赞同,古人不也早说过“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既故乡”,也是这个意思吧。

♪ Today

南拳妈妈 - 重返荣耀

from album [ 南拳妈妈的夏天 ] (2004.05)

作为四川人,我离家差不多 20 年了,回去成都已经找不到路了。在上海生活了 14 年,变成了半个上海人。听得懂天书一样的上海话,浦东浦西都找得到方向,交了好些个上海朋友,说话开始带“呀”的尾音,也习惯在炒青菜的时候放一勺糖,吊出青菜的鲜(他们都是这么说的)。

唯一不变的,我还是吃得辣。不是说餐餐都得吃辣的,也不是无辣不欢,没有辣的菜就没法下饭。绝大多数的时候,我对食物都有很开放的心态,什么新口味我都很愿意尝试。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时候,某些场景下,我还是想念那一份辣,或者说,下意识地,选择吃辣的。比如工作很累压力很大的时候,生气的时候,去外地或出国两三周后,吃了一肚子当地菜,我的胃和心,开始渴望吃一点辣。这个时候,最快速有效安慰自己的,就是回家煮一碗面。

典型的一碗四川家常面,无非是酱油,葱花,两大勺红油辣椒。冰箱若是富裕,再煎一只蛋,烫两棵小青菜。5 分钟就可以煮一碗。再花 5 分钟连汤喝干净。放下碗,妥帖,舒服,落胃。整个人就放松下来了,有了回到家的真实感觉。外国人把这种食物叫作“comfort food”, 有点传神。

红油辣椒,四川话叫作熟油海椒,油光红亮的一大罐子,上面浮着一层白芝麻。这个是家常川菜的灵魂,没有它,四川人是没有办法过日子的。这个东西,超市里市场里没有卖的,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做,各有秘方。不信你去看在外地的四川人,哪怕再不会下厨的人,他的厨房也必定有一罐,可能是从老家带回来的。

我家也有这么一罐子,要吃光了就赶紧再做一罐。那是一只老式的搪瓷缸子,大概是 5年前,四川朋友搬家回成都了,我去送她,顺便接手了她的辣椒罐和半罐用她妈妈亲自从成都带来的辣椒粉做的红油辣椒。喜欢搪瓷缸的样子,跟小时候家里的那一罐一模一样。有了这个宝贝,不管是煮面、下抄手、凉拌鸡,还是拌黄瓜,只要来上红亮的两大勺,妥妥的好味道。

空了的时候,我也常在家里招呼朋友吃饭。如果让她们选,每个人几乎都想吃我做的四川菜。回锅肉、麻婆豆腐、水煮肉片、豆瓣鱼、麻辣小龙虾,都是四川家常菜。自己百吃不腻,朋友也是人人欢喜得紧。配料简单,只要有一瓶郫县豆瓣酱,就可以做出来。由于太受欢迎,有一段时间我还开课教做过这些菜,结果场场爆满,学员无不直呼辣得过瘾。

有一年冬天,突然想吃青菜脑壳酥肉汤,于是想起大油锅自己炸酥肉,这样的场景以前何曾想到过呢。打电话回去问,那头婶婶讲完又换叔叔来说,各种传授秘籍,恨不能半夜就去买肉给我炸了好快递来。好在也听懂了,隔天就自己折腾了一锅,做了豆瓣蘸水来配,就是想要的那个味道。

但也不是什么想吃的都做得出来。有一次猛然想起小时候妈妈常在夏天做的一个菜,好像是番茄炒红辣椒,红艳艳的一小碗,又是鲜来又是香辣,辣得直吸气还是想再舀一勺。但去买了辣椒炒了两三次始终不是记忆的味道,只能作罢。极度后悔没有早想起来学学。现在手机里几百个号码,却再也找不到妈妈了。

他们说,回不去的是故乡。他们还说,胃通向心。那么,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吧。

山地姐

-

高级西点师,中式烹饪师。原籍四川,擅长烘焙西点和烹制家常川菜。

曾多次担任《ELLE》、《贝太厨房》杂志食物造型师。多次拍摄“一条”美食视频,并应邀参与各种品牌厨房电器的推广活动。目前自己开办烘焙课堂,教授家庭蛋糕、面包、中点和川菜的制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