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主山名胜

要说我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主山名胜的认识,是先得之于纸上之文;而读文之前,又是先见其文作者的书法,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影响,转而才留意读他的《主山白云洞记》的。这位诗文、书法大家,便是明正德进士、右副都御史胡缵宗。先是,在天水游谒期间,伏羲庙门的四个擘窠大字“与天地准”立马就给人浑厚的历史沧桑感。其次,是在刚落成的兰州碑林门口,见到用大理石镌刻的“海不扬波”(原为江苏镇江摩崖石刻),一下子就被这位秦州老乡的沉稳雄阔,大气磅礴的书风所折服,很有徘徊观摩、流连忘归的意思。

接下来,有机会读到了当时还很难见到的《静宁州志》,一篇从未到过主山、仅凭山僧口述而写就的《主山白云洞记》,使人对“高并崆峒,厚比西倾,奇拟仙岩,广类鸟鼠”的“主山名胜”,尤其是那个由宋代僧人法印开辟的,“朝夕多云,而云多白,洞中蕴初,洞上云盘,洞前云驻,洞下云擎,历四时焉”的“白云洞”产生了无限遐思,暗下了“会当一游”的决心。

“千禧之年”的仲夏,我由华亭马峡翻越关山赴庄浪。汽车滑行下山,瞬间便到名为竹林寺的地方。下得车来,顺着左手山崖上“国家级森林公园”广告的指引,向南躺过一条溪水,进入山口。好景致!果然“秀岭奇峰,层峦叠嶂,丹崖翠壁,杰阁危楼,赤栏朱槛,苍松古柏”,更加“梵宫如关,崖路如梯,悬岩如厦,绝壁如堵”,使人如置身山上,应接不暇。沿山溪行约四五里,就来到主山名胜的中心——云崖寺。“主山”因何得名?清《嘉庆重修一统志》称:“以山势独高而名”,果不其然,主山在东、西、南、北台的环拱之中,一峰突出,极像一个大写的“主”字。特别是建在顶巅玉皇顶上的一座亭子,远远看去,绝像主字头上的一点。短短二三百字的“云崖寺石窟群”介绍,就显示了佛教文化鼎盛时的气势规模:以云崖寺为中心方圆五公里左右范围内,有红崖寺、大寺、竹林寺、西寺、乔阳寺、佛沟寺、金瓦寺等八大寺以及殿湾、店峡、木匠爷崖石窟和三教洞,形成石窟群。已发现的73孔中,有石造像22尊,塑像128尊,壁画60余平方米、题记和发愿文8方。而眼前的主山寺道观庙宇,虽曾是被永乐皇帝敕封,被明英宗封为“通微显化真人”的张三丰盛极一时的香火道场,但已被“文革”的铁帚扫荡一空,只有凿在巨大石壁上的椽眼,被香烟火烛薰黑了的崖面,记录着昔日的文彩辉煌。拾级而上,第二层是一组洞窟佛龛,洞前的钟亭鼓楼都不复存在,遗弃的晨钟暮鼓被不伦不类地挂在枯树柯叉上,石窟中历经了一千五百多年的石佛造像慈眉善目,结跏趺坐,在为世人祈福的同时,自家却与燕雀为伴,在凄风苦雨中煎熬。这里有两通明代万历年间的石碑《主山云崖寺成碑记》和《云崖刊石撰书》,倒是保存完好。碑头云龙纹饰线条流畅,碑文清晰,碑身高约五米,宽一米五,如此巨大的石碑在平地也属罕见,这在当年是如何放置到二十米高的洞窟中的?一位在旁修理扶梯的木匠为我解去心中疑惑:原来石碑是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得来全不费功夫!仔细察看,洞内空间确实充裕,开挖的石渣与其倾倒,不如加以利用。匠人此话诚不虚矣。第三层离地更高,仅凭一悬梯连通,阶梯尽头有一洞口,上有铁盖,朝拜游人非经此无法进入佛洞,其设计和华山千尺幢、百尺峡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层的造像多为明代泥塑,阵容庞大,色彩鲜艳。据云1968年“横扫牛鬼蛇神”时,有人连夜毁坏了木梯,这些飞天菩萨们才免此一劫,身处此境,不由使人顿生感叹:是人应感谢佛,还是佛应感谢人?云洞高出其它窟龛,两米见方,人不能及,要不留意,极易忽略。我想,法印长老肯定是有一天心血来潮,要在山崖的更高处开凿出一方洞窟,弘扬佛法,为主山增胜。孰料或许因经济不支,或因突生变故,开工伊始,便告流产。法师无心插柳,后人有意栽花,遂成就了一段神话,一处胜景。下得云崖寺,再向峡谷深处走去,溪水蜿蜒,芳草如茵。空山寂寂,鸟鸣深涧。倒是这里“不受尘埃半点侵”的自然生态让人觉得实在,让人不忍离去。主山之行,给了我一个大惊喜,就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在距县城百八十里的地方竟有这么一个好去处,难怪栖息无常,遨游无定的张道祖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从皇帝老子那儿讨得一纸诰封,建立道场,修真养性。具有如此慧眼,“张邋遢”何邋遢之有?基于同样的原因,还有明隆庆间“居民争利,呈进韩藩”和清顺治五年“奸民自行告入华亭”的事件发生。尽管现在云崖风景区早已归属庄浪,但这笔物质遗产是属于世界的,是属于全人类的。

附王瓆诗:

其一

古道深藏古洞天,幽奇灵閟劈何年。

乔林灌木争葱茜,哮虎惊猿自往还。

万丈烟岚连碧汉,千秋云刹倚苍颠。

平生览胜情无极,欲扣山灵话宿缘。

其二

偶来驰驭访林丘,纵目云山一望收。

嵂崒千峰竞秀色,潺湲万壑涌清流。

长松覆蹬拂云起,翠竹穿林接露稠。

梵宇仙踪尘世隔,神情恍惚到瀛洲。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