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拜佛真的是心诚则灵吗?

每年都会去普陀山来一次静心之旅,往年都是错峰出行,今年由于种种原因安排在了十一小长假,原本清净之地,热闹的像个菜市场,人一多,奇葩的事就多:有“哑巴”(是否真哑不得而知)往行人手上带佛珠的,有“免费”赠经书的,有从山脚到山顶一路五体投地式拜佛的……前两种人平时人少的时候没有碰到过,五体投地式拜佛的偶尔会遇到,不过这么多年遇到的总数还不及这次一天中遇到的人多,几乎每隔几步就会碰到一位。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父亲带着十来岁的儿子一路五体投地式地向佛顶山攀登。去往佛顶山的道路并不平坦,一会儿是台阶,一会儿是坑坑洼洼的石子路,正常走上去都要费点力气,更别说这样一步一跪了,小伙子累的够呛……每个人都有宗教信仰自由,他人无权干涉,只是信仰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信佛的人几乎都有一句口头禅:“心诚则灵”,信徒们也的确很虔诚,背上背着满满的贡品,手中拿着厚厚一沓钞票,腰间挎着大大的一桶香……别说佛祖了,任何一个眼睛能看清物体的人都能看出他们满满的诚意。这样的带着十二分的诚意向佛祖诉说的心愿是否都一一实现了呢?

当然肯定有实现了的,否则普陀山的香火就不会如此旺盛了,这些愿望达成的人就会四处奔走相告:“菩萨显灵,帮助他实现了愿望。”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怀揣着各自目的的众人蜂拥而至,期待着菩萨显灵,助自己一臂之力,这些追随者中一部分如介绍人一样实现目标,还有一部分则没有实现,未实现的这部分人就怀疑自己是不是表现的还不够虔诚,于是想出更加虔诚的行为去朝拜……后来,这部分人中又有一些实现了愿望,有一些则没有。没有的这部分人又继续在朝拜行为上变本加厉……如此循环,在各种外在行为都无可挑剔后,仍然不能如愿的就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前世罪孽深重……

仔细想想,那些实现愿望的人果真就是心诚则灵的结果吗?目标是否能实现,影响因素有很多很多,简单的归结为是否虔诚或者前世是否造孽,无疑太武断了。

首先,目标不是异想天开,信口雌黄,而是基于现实情况对自己提出更高一步的要求,一定是立足当下的。比如一个人从未有读书习惯的人立志一年要读1000书和立志一年读30本书,哪个目标更容易实现点呢?所以目标是否恰当是决定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

其次,树立了合适的目标是不是就可以坐等菩萨帮我把目标实现了呢?如果真是这样菩萨早就累趴下了,自己的路要自己走,自己的目标只能自己实现。那些实现了目标的人,除了目标可行之外,更重要的是树立目标之后坚定不移地去实践,即王阳明所说的做到了“知行合一”。知与行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但许多人眼盲、心盲,只看到了“知”,未看到“行”,妄想天上掉馅饼,当目标不能实现的时候,只在外界找原因,忽视真正的原因来自自己,最后就会着了骗子的道,这就是孔子说所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再次,是不是前两条都做到了就一定会成功呢?果真如此,就不会有“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等一些列成语了。曾国藩说:“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总之,理想的实现是内因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中带着偶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绝不是一两个简简单单的因素决定的。

以前我多次强调信仰≠迷信,信仰的重心落在自己脚下,相信“尽人事,听天命”;而迷信的重心则落在虚无缥缈的外界事物身上,相信“一切皆是命”。

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走好走的路,你才能心想事成!

为什么中国人称生意人为“商人”

被郭德纲封杀的小明星们

郭橐驼种树——水天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