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越厚实,码放越齐整,字迹越工整,分数就越高”“上面要得急,只好连续熬夜补材料,加班加点造痕迹”……这些话吐露出一些干部的真实心声。痕迹管理的初衷是为了落实工作,但一些地方在执行中却变形走样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3月9日人民网)

“材料考核”似乎已经是很多地方的常态,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常态,大家也就把留“痕”融入了生活之中,表面上看起来这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一些地方却把“痕迹管理”变成了“痕迹主义”。

自然,一些人就滋生了以“材料论英雄”的思想,在工作上,做不做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把材料写得好,写得让人赏心悦目,写得入木三分,这样的材料就是好材料,而有没有落实似乎并不重要。

还有的地方,为了迎合这样的“痕迹主义”,在工作上并不那么用心,反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如何地让样子看起来好看,正是这样的一种想法,让工作只是面子上的浮华,而没有里子上的填充。

细想之下,这样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还是一些人错误的政绩观所致,他们认为只要材料好,自己的工作就做得好,而考核上的走马观花,也让他们的这种“成绩”来得更容易,在尝到“甜头”以后更是让他们这样的“聪明”办法不断地夸张,实际上就是一种歪风在不断的蔓延,是党员干部思想上的跑偏。

重“材料”也是对工作的一种重视,但是不能唯“材料”马首是瞻,更要重读其中的“料”,广大党员干部在实际的工作成效上多思考、多想办法,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如何更好地夯实自己工作内容上,而不是在如何地为自己的工作“裱花”上,毕竟,内在散发出来的材料内涵才能够更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心。(文/游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