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视角看《琅琊榜》:这可能是有史以来“逼格”最高的一篇剧评

影视口碑榜讯:我在国外呆了也就两年,但西化的速度是相当快的。刚到英国的时候的新鲜感不必说,觉得人家文化是好的、保存的也好,教育是好的,环境是好的,政治制度也是好的。而谈到中国的文化,除了立刻联想起中国结、故宫、长城、剪纸、大熊猫这类的标签,便是红色革命的文化,无论哪件都不能带给我情感共鸣了。

想想原因,30多年前的那场文化浩劫后,中华文化是连根拔起、再就地重建了。几个历史名城,古建筑该拆的都拆了、该商业的都商业了。保留着的无一不被辟为景点,常年被如织的游人们喧闹着。江南不再多才俊,而是多商人。文化的一点点印记,只能到博物馆里才看得到。意识形态式的新文化摧毁了中华文明原有的文化,资本的进入再告诉我们那些原有的文化是可以被消费的。

那么多年的崇洋媚外,琅琊榜却带我找回了高中古代历史课本、语文文言课本中,文人墨客们家国天下、豪气冲天的格调和心胸,治国平天下的志气。

西方视角看《琅琊榜》:这可能是有史以来“逼格”最高的一篇剧评

还记否?杜甫尽管终生怀才不遇,却仍然忧心国事,一生写下的诗篇大多涉及或反应朝政民生。如纪念诸葛亮的《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如战时怀感江山的《春望》(国破山河在);以及反应强行募兵的诗史《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还记否?陆游61岁才重获任命,便写下《书愤》表达自己要效仿诸葛亮、为恢复中原现身的信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还记否?辛弃疾66岁时仍积极抗金,写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词句以古鉴今。

话说这些诗句,无一不是出自高中必备古诗词。不知道有多少同学们像我一样,为了应试死记硬背,诗词中的境界,除了在答题时机械的对号入座,却从未半分领会其真意呢?

琅琊榜把中国的士大夫文化,用视觉化的语言展现在我们面前。当我看到电视剧中的金陵城时,遥远记忆里模糊的一句“金陵帝王州”,便开始与这电视剧产生了奇妙的共鸣。每一个人物似乎都在遥远的诗词记忆中似曾相识,细想却又不是。

西方视角看《琅琊榜》:这可能是有史以来“逼格”最高的一篇剧评

在中华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中,士大夫们努力试图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进举制度,并打造一个只有关学识和才干、无关官场厚黑学的君主制政府。然而在几千年间,这一目的似乎从没有实现过。从这个角度说,梅长苏和靖王的成功,在现实中并不可能发生。说琅琊榜是士大夫最终可以改变朝局的一部意淫之作也不为过。有不喜欢这电视剧的,说是太不真实,正派反派太清楚明显,而且靖王得皇位根本不可能。对此我也只能说,既然是意淫,又怎么可能真实呢?

西方视角看《琅琊榜》:这可能是有史以来“逼格”最高的一篇剧评

士大夫们挥斥方遒、心怀天下,一代代的热血男儿誓言要从政廉洁,为国效力、为国尽忠。然而一个个却最终只能随波逐流,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被迫学会官场厚黑学。小的时候看和珅传,和大人难道不是抱着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心怀要廉洁执政以民为先的远大抱负,加入官场的吗?最后还不是沦为天下第一大贪。这不得不说是士大夫文化的悲哀之处,而这悲哀之处,上千年都没有变过。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

我们的文化里,太需要这么一次意淫。意淫不忘初心、中正廉洁、真才实干,才是最后的胜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