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热凝阻滞术是通过射频针对目标区域进行毁损或切割的一种治疗技术。立体定向射频热凝阻滞疗法结合了脑立体定向技术和射频热凝阻滞术,通过影像检查找出诱发疾病的靶点位置,在不影响机体功能的前提下,利用前者精准定位及后者可控毁损的特性直达病灶,干预治疗,具有安全高效、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的优点。立体定向射频热凝阻滞疗法目前已经广泛用于神经和神经节的毁损治疗上,随着立体定向射频热凝阻滞疗法临床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该技术将会应用于更多的医学治疗领域。

一、治疗原理

立体定向射频热凝阻滞疗法的治疗原理是利用射频热凝设备对输出的高频率电流进行调节,通过调节发出电流量的大小与持续时间的长短,使得射频热凝设备电极尖端的病变靶点组织内的离子组织运动摩擦生热,进而使组织内蛋白质灭活凝固、水分丧失而萎缩,产生物理及化学性质的改变,达到热凝毁损靶点的目的。

手术过程中借助射频热凝治疗仪的电刺激测试及阻抗测试系统,将射频针准确放置到病变部位。在对患处进行安全测试(电阻抗测试、运动神经电刺激测试、感觉神经电刺激测试)后,用一根直径只有0.7mm的特制射频针在CT和MRI图像的引导下,通过调节射频输出功率的大小、设置治疗温度、精确控制损伤灶的范围对患部进行射频热凝,对病变患处直接进行射频温控治疗。

射频电流传导至神经以诱发其感知放电,根据其所需要刺激的电压大小进行刺激活动。其中,电压大小与电极距神经的远近呈反比,引起神经发电的50~100Hz频率的最小电流是0.5mA左右,相当于在500Ω的电阻上有0.25V的电压。如果刺激电压越低,获得的感觉刺激就越强,则表示电极距神经越近。一般认为,最适当的神经热凝距离在3mm以内,所以刺激电压应在0.3~0.6V之内。当电压小于0.3V时,患者一般无刺痛感或少刺痛感,并且电极可能位于神经当中。如果电压增加到2V及以上,电极可能距神经5mm以上并且刺痛感较强。

二、技术特色

通过立体定向射频热凝阻滞疗法对病灶进行热凝毁损是在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该技术在手术的过程中对病灶毁损的温度控制稳定可靠,保证了病灶毁损范围的可控性。立体定向射频热凝阻滞疗法在脑立体定向技术的辅助下,根据电生理理论严格把控电极电流量的大小,对病变组织进行干预或毁损,大大降低误伤正常组织的可能性。通过这种物理性立体定向射频热凝阻滞疗法对患者病灶进行干预和治疗,可以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保障了手术的安全性。

(ASA-601T射频热凝器)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神经内外科一病区开展立体定向射频热凝阻滞疗法已使无数精神类疾病患者摆脱了疾病的困扰。

三、临床应用

在立体定向射频热凝阻滞疗法的手术过程中,射频针产生的高频电流可定时、恒温、可控地加热人体组织中的病变核团,从而使核团变性、萎缩、失去活力,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该手术适应于神经原性疼痛、自主神经系统异常、颅内核团变异等疾病的治疗。

临床适应症:

(1)神经原性疼痛:三叉神经痛、脊神经后支痛、癌症疼痛、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疼痛等;

(2)自主神经系统异常:多汗症、肌性斜颈、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

(3)颅内核团变异:帕金森病、精神病、癫痫等功能性障碍疾病。

例如帕金森病患者由于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造成体内黑质多巴胺神经元丧失,从而使体内乙酰胆碱和多巴胺这两种神经递质平衡失调,出现震颤、肌僵直、运动迟缓、姿势不稳等不良症状。利用立体定向射频热凝阻滞疗法对病变部位进行干预或毁损,可以达到控制震颤运动、缓解肌僵直、改善运动迟缓的理想效果,帮助帕金森病患者重新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

四、立体定向射频热凝阻滞疗法的优势

(1)定位精准:射频热凝手术过程中依托脑立体定向技术,在CT和MRI的引导和监控下对病灶精准定位,用射频针直接作用于病灶上,数据可精确到1mm以下,角度误差小于1度。

(2)安全可靠:射频热凝手术专用的射频针仅有0.7mm,减少对其他正常组织的误伤,手术创伤面积小。同时,手术过程中仅需要局部麻醉,患者可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进行手术。

(3)温度可控:手术使用的射频热凝器能够快速稳定地控制热凝温度,确保治疗过程中温度的稳定性,确保治疗的安全性,以免造成术后感染和热损伤。

(4)精确计算:手术前根据CT和MRI的扫描结果对治疗范围体积精确计算,精确控制工作端长度,使医生能够控制热凝治疗范围。

(5)实时监控:手术中射频热凝器能精确地分辨出针尖所在位置,也能分辨出髓核纤维环、钙化点,骨质和血管,并用音调和数字作准确显示,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手术安全性。

(6)即时见效:在对病灶进行干预或治疗后,治疗效果一般会在术后3天内见效。

五、立体定向射频热凝阻滞疗法的不足之处

(1)对患者的选择性较高,需要满足一定手术适应症方可进行手术。

(2)对患者年龄有一定的要求,年龄过小的患者头部尚未发育成熟,因此不建议开展射频热凝靶点术。

(3)该技术属于不可逆转性手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