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c3dbf6225834853ab9cca56063c10fe\" img_width=\"1600\" img_height=\"1067\" alt=\"庭有奇树 椿木华滋 ——追忆敬爱的杨庭椿院长\"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周一早上,食堂餐聊时卫军告诉我,杨院长周日(7月21日)午时左右过世了。当时一听,有些懵懂,一时竟无悲恸之意。及至上午写毕一份判决书,再次回想卫军告诉我的消息,我才突然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杨庭椿,这位让一中院人尊敬和爱戴的老人,竟然真实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法治事业。恍惚之间,我的眼睛已经有些润湿,竟至潸然。过去的一幕幕,直如昨日之事,历历而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次见到杨院长,大约是2006年5月份。当时,干部处马老师(马静,时任干部处副处长)嘱我用电脑誊录一份手写的文字稿。稿子是作者以自述的口吻,讲一位青年在延安黄陵县插队时的事,语句平实,却字字发自肺腑,感人至深。因为是手写稿,有几个字应该是作者自己的习惯性简写,我看不出是什么字,就跑去问马老师。马老师看了一下也没有认出来,让我直接去问作者本人,并且告诉我,作者是杨院长。当时我有些迟疑,作为一个新人,我并不认识杨院长,直接叨扰,是否冒昧。马老师显然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告诉我,杨院长是退休的老院长,叫杨庭椿,当时正好来院里,就在隔壁翟处长(翟吉考,时任干部处处长)办公室,可以直接找他,没什么关系。我于是忐忑地敲门走进隔壁,只见一位身材瘦削、花白头发、慈眉善目的长者正和翟处长交谈,这位长者,正是杨院长。我小心翼翼地说明来意后,候在一旁。杨院长马上按下他的话头,将那几个我认不出的简写字一一指明,并且还向我道谢,声音温和而清脆,透着满满的慈祥和安宁,让人望而生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后的几年中,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在院里看到杨院长的身影。让我非常惊讶的是,第二次再见到杨院长时,他居然能够认出来我,并主动地跟我打招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0年下半年,院里开展了一项退休干部和在职干警“新老法官结对共建”的长效性活动。我作为青年法官的代表之一,竟然有幸和杨院长结成了对子。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开展了多次共建活动。每次活动,我都能有幸当面聆听杨院长的教诲,聆听杨院长讲述老一辈北京一中院法院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奋斗故事。这些故事听来那么生动,那么感人,眼前的这位长者,也似乎在瞬间成了一位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拓荒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2年5月,我调至干部处,职责之一是做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因此而与杨院长有了更为频繁的接触和交流。那时,退休干部党支部每季度都要至少组织一次活动,每次活动,杨院长都是最积极的,从未缺席。每次来院之前,杨院长都会提前电话询问我,近期院里是否出台了新的举措,下发了新的文件。如果有,就让我提前给他准备好。院党组一直都非常关心退休干部的生活,每逢春节之前和中秋节之前,都会责成干部处走访慰问部分退休干部。基于工作职责,我每次都会陪同院领导或处长,或者带着院领导或处长的问候到杨院长家里慰问。每次到了杨院长所住的小区时,他都提前在楼下等着我们。每次离开时,他也必定送到楼下,看着我们离开。有一次是在数九寒天的时候,我们已经走出很远了,我回头看杨院长,他还在寒风里站着目送我们,我一下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温暖,仿佛周围的寒气中突然吹入一缕春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杨院长退休之后最令人敬佩的,是他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做普法志愿者。到了杨院长所住小区,只要提起杨院长,社区几乎无人不知,街坊邻居和附近的居民几乎都找杨院长咨询过法律问题。由于杨院长作为志愿者的突出贡献,他曾先后被中宣部、司法部、北京市评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中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3年,为了进一步宣传杨院长的先进事迹,我曾带着拍摄人员两次到杨院长所在社区进行实地拍摄、采访。其间,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社区居民对杨院长的由衷的感激和赞美。2014年下半年,张琳处长带领我为杨院长准备“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的申报材料,我趁他来院参加组织活动的机会,做了一个小型的专访。其时,老人家的身体已经有些虚弱了,语速也比前几年慢,但思路仍然很清晰。从交谈中,我一如既往地感受到了老人家自己常说的“离岗不离党”的笃定和决绝,感受到了老人家为推动老百姓看得见的法治而“孔席不暖,墨突不黔”的勇气和担当。后来,在市委政法委的大力支持下,在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杨院长成功获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成为北京市政法系统第一个获此殊荣的退休干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杨院长虽然已经逝去,但由他奠定、自他传承的一中院精神已经生根发芽,弦歌不辍,熠熠生辉于石景山路16号院门口迎风招展的国旗上,灼灼闪耀于一中法院人坚定果敢的眼神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庭中有奇树,疾风劲草丹诚一生献苍翠;\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椿木发华滋,岁寒后凋茁茂百年展芳菲。\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杨庭椿院长千古!\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77610774505113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