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追思】砥砺奋进六十载 水惠富河润万民—富水水库建库60周年暨改革开放40年巡礼

核心提示

2018年是富水水库建库6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40年。60年来,伴随着新中国改革发展的坚实步伐,一代又一代富水人积极探索治水规律,创新治水理念,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科学有效的管水举措,为富水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抚今追昔,1958年富水水库开工建设,1969年湖北省富水水库管理局成立,经过几届党委班子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跨越发展,留下了激荡人心的历史足迹,谱写了改革发展的辉煌篇章。近年来,在水利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局党委一班人认真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克难攻坚,昂首奋进,改革创新,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富水水库管理局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湖北省防汛抗洪先进集体”、“省级最佳文明单位”、“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国水利系统模范职工之家”等多项荣誉称号。风雨六十载, 花甲一轮回,岁月沧桑,数十块金灿灿的奖牌,是富水水利事业蒸蒸日上的历史见证,也是勤劳智慧的富水人在改革发展奋进中收获的累累硕果,历久弥新,值得追思和纪念。

夯歌一曲震苍穹

60年前,每逢汛期,富水流域上游山洪来犯,下游江水倒灌,苇草丛生,钉螺蔓延,网湖一带常年积水成湖,水旱虫交加,民众苦不堪言,迫切盼望治理富水。

1958年,党和政府科学决策“上蓄中围下排”,拉开了综合治理富水的序幕。富水水库工程指挥部带领14县数万民工肩挑背扛,开启了建设富水水库的壮丽篇章。23个民工团参加工程建设,最高峰上民工6万人。他们以满腔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忘我劳动的精神投入富水工程建设,涌现出了一家三代齐上阵,母亲负儿到工地,舍小家为大家等众多感人事迹。那时为了与汛期抢时间、抢高度,工地党委、指挥部发出动员令:一人一天一方土,三天坝增3米高。全体民工各个斗志昂扬,干劲十足,就是寒冬季节,在引河前沿的每一个人都是单衣薄衫,一身水一身汗。1959年春节前,全工地4万多民工向党委齐表决心,春节不回家,坚决攻下三十八(38米高程)!富水水库建设工效快、质量好、效益大,工程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在机械化几乎为“零”的艰苦条件下,生产手段近乎原始,建库先辈发挥聪明才智,先后研制和运用了木轨斗车等工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工期。工程建设虽苦,但工地上却时常彩旗招展,人车如潮,劳动竞赛的报喜锣鼓声此起彼伏,挑战应战络绎不绝,呈现一派比学赶帮超的劳动氛围。广大干群众以梦为马,以工地为家,“你追我赶”,使得工程进度远远超出指挥部目标。1960年,大坝合龙截流,1964年,完成大坝填筑,1966年,第一台发电机安装投产发电,同年9月,大坝工程竣工。从1958年到1966年,8年寒暑易节,上百位民工献出宝贵的生命,广大水利建设者用勤劳的双手、顽强拼博的坚韧意志,毅然托起了富水两岸人民数百年的梦,筑起了鄂东南洪水走廊上的水上长城——富水水库水利枢纽工程。

八载春秋铸就巍巍大坝,富河两岸人民世代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水库的规划蓝图终于变成了现实。建成后的富水水库库容16.65亿立方米,坝长941米,坝高46.8米, 坝顶宽5米,60年来,她经历了地震、洪水的多重考验,但依然岿然不动,犹如神龙护卫着两岸儿女,富河下游再未发生过大规模洪水灾害。

防汛抗旱惠民生

富水发源于幕阜山北麓,流经通山、阳新两县,自富池口注入长江。水库运行以来,将上游来水斩断汇集成一个狭长型湖泊,保护了下游70万人口、35万亩耕地以及武九铁路、大广高速、杭瑞高速和106国道等重要交通干线和阳新段长江干堤的安全, 发挥了大(1)型水库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工程竣工后,富水人加强大坝工程管理,探索总结水库调度经验,多措并举,有效保障了上下游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富水人转变发展理念,开拓创新,在运用气象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水雨情遥测、洪水预报、大坝安全监测等信息化系统,综合研判,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水资源,实现了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战略性转变。每遇大洪水,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为最大的发挥工程综合效益,富水人严格执行防洪和兴利调度计划,每当遇到大洪水,都会做好洪水测算,抢抓有利时机,适时开闸泄洪,通过削峰、错峰、滞洪、泄洪等方式,科学调度,全力支持富河流域上下防汛抗灾。在防汛过程中,富水人时刻绷紧“防大汛、抗大洪”这根弦,彻夜值守,巡堤查险,与铅鱼为伴, 和手电为伍,一次又一次地战胜流域性大洪水。

据统计,建库以来,富水水库先后拦截超过1000立方米/秒的洪峰124次,减少灾害损失87.9亿元。其中,1998年特大洪水,拦截洪水3.63亿立方米,保障了下游阳新县数十万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被省直机关工委授予“抗洪抢险集体二等功”荣誉;2010年大洪水,我们积极协调,克服蓄泄矛盾,拦洪削峰,战胜5次较大洪水过程,减轻了下游河道和长江的防洪压力,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联合授予“全省防汛抗洪先进集体”,2016年科学调度,协调上下游蓄泄矛盾,迎战4轮强降雨袭击,减少下游直接经济损失15.12亿元,获“全省抗洪抢险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富水水库主要功能是防汛,抗旱保供水也不容忽视。翻开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富水水库是鄂东南重要生产生活用水水源地,灌区范围涉及龙港、排市及军垦等三个镇场,是阳新县规模最大的灌区。“干旱不愁,富水解忧”是富水灌区群众广为流传的口号。多年来,富水水库利用灌溉系统年均无偿供水3900万立方米,自流灌溉面积1.9万亩,最大灌溉面积3.8万亩,极大地改善了下游农村水环境,为保障下游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发挥了水利支撑与保障作用。2018年富水流域持续晴热少雨,梅雨期富水流域降雨偏少四成,库水位持续偏低,富水水库克服水源不足,积极开闸放水,保证河道渠道不断流,截至目前,生态放水15.84亿立方米,灌溉用水6635万立方米,保证了下游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改革发展结硕果

富水水库的改革发展从建库就开始,富水人在防洪兴利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发展思路,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在水库改革发展历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留下了坚实有力的探索脚步。建库伊始,富水水库虽然改变了下游十年九淹的历史,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但水库沿岸交通不便,刀耕火种的贫穷落后面貌依然没有大的改变,绝大多数群众生活依旧贫困。为发展经济,富水水库转换发展观念,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积极引进优良苗种和鱼种,广泛开展了以柑桔种植、水产养殖为主的多种经营,为解决温饱问题和增加收入提供了生活来源。80年代,为响应国家改革发展号召,富水水库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先后成立了长江船队、五金制品厂、蜜柑原汁厂等多个小型企业,也进一步促进了单位经济发展,改善了职工生活,但由于规模小,技术集成低,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这些小企业也遭遇人才、技术、资金瓶颈,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探索改革发展的征程中,勤劳智慧的富水人依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改革开放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为社会共识,富水人紧密结合水利发展大势,特别是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面对国家进一步加快水利建设的进程,加大水利投资的大好形势,富水水库也加快改革发展步伐, 外树形象,内强素质,负重前行,着力提升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提高依法治水管水能力,水利事业步入快车道,焕发出勃勃生机。

——工程建管步入新台阶。富水水库依托水利建设大投资的有利形势,借着改革的春风,党委班子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定目标、谋路子、筹资金,以项目建设为引擎,大力推进国家级水利工程达标创建。近年来,基本完成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重建了洪港、横石、通山水文站,升级了防汛基地,修缮了防汛公路,维修了启闭机房,更换了溢洪道交通桥大理石栏杆, 美化、亮化了南北坝头、增添了坝顶文化墙,人文与自然和谐共生,历史与现代遥相呼应,工程面貌焕然一新,已经成为富水水利工程的亮点。为把握改革开放信息时代脉搏,富水局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引进水雨情遥测、大坝安全监测、洪水预报、水文缆道测流自动化、视频会商等系统网络技术支撑,全力打造水库综合调度信息平台、河道泄洪安全预警系统,实现了与流域上下游各水利单位信息数据无缝对接与共享,如今,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进程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轻点鼠标即可掌握富水流域适时动态信息,告别了过去几代人手摇尺量,风里来,雨里去,巡坝排险的艰苦岁月。

——生态文明建设焕发新活力。富水水库深挖水资源优势,以水库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为前提,争项目,强管理,联合流域政府相关部门,探索水库发展与旅游结合新思路,着力打造具有“河畅水清、山川秀美、碧水长流、人水和谐”特色的绿色生态水库旅游风景区。经过多方努力,富水水库在2011年成为国家水利旅游风景区,水库管理进入了管理与开发并行的新时期,面对既要保护水资源,又不能切断居民经济来源的两难抉择,富水人以绿为韵,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与上下游政府高挚水政蓝剑,积极推动联合执法,2012年,倡议发起了“百人执法大行动”, 7家水利单位签订了“鄂东南片水政监察联合执法协作协议”,流域联动执法机制应运而生,富水流域联合执法机构从无到有,执法力量从弱到强,成为维护富水水库水事秩序的一把利剑。2017年,多方合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将曾经密布水库的4万口网箱在1年内全部被拆除,清除了污染源。2018年,继续乘胜追击,加大了对库区乱垦乱排,非法采砂、筑坝拦汊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拆除钓鱼台50余处,维护了良好的水事秩序,让一库碧水重新焕发生机。为推进绿色机关建设,近年来,富水局先后投入500万余元,以富水办公区、阳新办公区为重点,坚持造林植绿、坝区增绿、库区铺绿,由点到面,连片推进生态绿化建设, 观赏花、灌木丛、经济林木、草皮植被错落有致,绿化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南北坝头、防汛公路、三角洲、防汛办公区为绿化重地的一条条生态走廊,构建了林水相交、成线成面成网的绿化体系,把富水大坝、防汛公路、南北坝头掩映在一片绿色葱茏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水资源管理迈出新步伐。建库初期,上游企业较少,入河排污口较少,水库水质II类以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游企业增多,再加上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的相对落后,曾经一库清水也面临着水污染的严峻考验。近年来,局党委班子团结带领全局干部职工以规范化科学化为手段,围绕“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结合库区管理现状,编制了水资源规划,要求新增用水单位一律要取得用水许可和通过水资源论证,才能进行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配置。为坚决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富水水库进一步完善了入库排污总量控制与管理制度、供水水源保护制度和水库开发管理制度,在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联合相关水利科研单位,进一步加强对库区污染源的调查和水环境监测,特别是加大了对库区工矿企业的监察力度,坚决制止直接向水库设置排污口,随意排放污水的违法行为,通过持续努力,目前已经扭转了水质恶化的趋势,确保了库区大部分区域水质常年达到国家饮用II级标准。

——改革创建引入新机制。近年来,富水局以水管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为契机,全力理顺水管体制机制,完善换届选举方法,优化岗位设置,以学育才,加大岗位竞聘力度,开展干部轮岗交流,加强人才储备和培训力度,着力打造以“爱岗奉献、人水和谐、效能提升”为核心的水利特色文化,并逐渐使之成为引领和激励全体干部职工热爱水利,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建功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源泉。在各项改革的推动下,以党建和党性教育作引领,推动“爱岗奉献 争先创优”系列活动,选配了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党员干部进入各级班子,持续加强对干部职工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政警示教育,增强了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10余名党员被评为全省水利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同时,富水局以文明创建为抓手,积极开展文娱晚会和球类棋类、演讲等主题竞赛娱乐活动,打造了“道德讲堂-讲述身边人和身边事”、“爱读书读好书”、“我运动我健康”、“我奉献我参与”、“富水大家谈”、“扶贫我参与”等一大批特色水利活动,丰富了文化生活,充实了干部职工“精神家园”。多年的改革发展,执着追求换来丰收的喜悦,档案达标、综治治理、基层党建等工作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水利系统先进,孝老爱亲典型潘崇魁也被评为“荆楚楷模”,成为全省干部职工学习的榜样,“国家级文明单位”创建成功,一项项荣誉不胜枚举。在外树良好形象,内炼综合素质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成果也是实实在在的,干部职工福利待遇五年翻番,富水人看病不用愁了、小孩上学有保障了,房子车子也有了,腰杆直了,眼神亮堂了,业余生活丰富了,幸福感、荣誉感与自豪感溢于言表,单位对外影响力也明显增强。

继往开来谱新篇

岁月无痕,流水有声。60年来,一代代富水人将先辈们的勤劳和智慧传承,跟随着先辈的背影,奉献着青春年华,将执着和奉献化作滴滴汗水,洒进了富河两岸。

数今朝,硕果盈枝展新貌。如今,坝内,碧波荡漾,峰峦叠翠,山影、帆影倒映水中,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坝外,田畴万顷,公路纵横,熠熠生辉。60载春华秋实,见证了富水人的奋斗与发展。60年的辉煌成就犹如一座丰碑,凝聚着几代水利人的智慧和力量,激励着后来者勇攀高峰。今天,在享受改革发展丰收喜悦的日子里,不应忘记那些为富水水库的建设与管理无私奉献的前辈创业者,不应忘记关心支持富水水库建设与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艰苦创业、励精图治、满腔热忱和薪火相传,才有了今天富水水库的辉煌。

瞻未来,事业宽广任重远。60年风雨兼程,60年探索实践,60年改革发展,富水人深切感受到,要实现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如今,富水水库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新的起点有新的目标,新的付出,也有新的荣耀。在沐浴改革开放40年的春风中,富水人将继承先辈创业遗志,革故鼎新,按照“十三五”规划总体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的发展理念,以防汛抗旱为中心,依法管水,科学治水,全面贯彻落实“河湖长制”,永攀高峰不松劲,接力改革不动摇,勠力同心,阔步向前,奋力书写60华诞乐章,让富水水库一泓清水永续千秋,造福万世!

来源:文/黄石日报 图/富水水库管理局、阳新新阳网网友 柳绦绦

审核:王彦飞/编辑:赵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