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时候,詹事府这个机构可不一般。这是专门辅佐太子的地方。太子是将来的皇帝。不过,即便是含着金钥匙出身,可是,毕竟只是个孩童。即便天资聪颖,如果没有的刻苦学习,也很难成为栋梁之材。更不用说,将来要治理偌大的国家。没有能力,肯定是万万不行的。

清朝在建立的时候,也设立了詹事府这一机构。而它的主事官,詹事府詹事,官阶为正三品,跟大理寺卿,顺天府尹是同一级别。他们可参加朝会,以及九卿集议。

这是朝堂上两个高级会议,商议的都是关于军事民生、人事任免等重大事务。只有少数人可以参与。

在参加这类会议时,詹事府詹事排名也不低。在参加与朝会升殿时,詹事府詹事位于翰林院掌院学士的后面。在参加九卿集议时,翰林院詹事府詹事位于大理寺卿的后面。

从表面上看,詹事府詹事是一个地位尊崇,且有极大潜力的官职。 毕竟他们辅佐的是太子,如果太子成为皇帝,詹事府詹事在一般大臣中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却并非如此。

这跟康熙年间的九龙夺嫡事件有关。康熙十四年,二皇子胤礽被立为皇子。当时已经裁撤的詹事府被重新设立,由陈廷敬、孔郭岱被出任詹事府詹事。在皇帝看来,这一职位必须由品德兼优的大臣担任。

可见康熙对太子的期待。他早早立下太子,也是希望避免皇子争夺太子的位置,断了他们的念想。但是康熙实在低估了诸位皇子。

图为陈廷敬

康熙一生有皇子24人,有9个皇子,都参加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其余人也都暗地里拉帮结派。这些皇子争得头破血流,康熙晚年时,朝堂上也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太子的位置就很危险了。

本来太子跟皇帝之间,就容易产生猜忌隔阂。再加上其他皇子的进攻,胤礽最终被废,太子之位,便空置下来。康熙也不再公开设立太子之位。

康熙以后,雍正为了避免皇子夺权的情况,推行了一套秘密立储的制度。对于储君的人选,除了皇帝本人,不再对外公开。而是提前写好,分成两份。一份放在乾清宫,一份藏在皇帝身上。

这就是说,清朝就没有公开的太子人选。当然,清朝并没有放弃对皇子皇孙的教育。他们被选入上书房,由大学士讲课。而且就在皇帝身边读书学习,随时会受到皇帝监督。

而且,每日功课除了满汉蒙文,又要骑马射箭,十分辛苦。太子位置的小事,以及上书房的出现,都意味着,詹事府已经失去跟太子的关联,地位自然大幅度下降。

虽然太子不再设立,但詹事府却保留下来。詹事府詹事的官职,也由满、汉两位大臣共同担任,仍为正三品官阶。处理的事务,更多的是接近文书工作。

比如给皇帝讲解经书历史,充当顾问,接受皇帝咨询、记录皇帝言行,还要留在尚书房听候任命,必要时,还得留下来值班,以防突发事件。科举考试的时候,在最后殿试一关的时候,詹事府詹事要负责阅卷。即便詹事府詹事跟太子之间,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但仍在朝廷中,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职权。这些职权,对于詹事府詹事的才能和品德,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也是他们可以担任正三品官职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到了晚清光绪年间,詹事府可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官员也愈加昏庸无能,詹事府詹事便在当时被一并裁撤,彻底消失了。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微信公众号:脑洞外星人 ,一个研究 地球历史 的 外星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