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6A4IWZ8cUy2Jv\" img_width=\"500\" img_height=\"50\" alt=\"黄宏健:一纸透沁匠人心\" inline=\"0\"\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KcXSA7jl02ME\" img_width=\"550\" img_height=\"461\" alt=\"黄宏健:一纸透沁匠人心\"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前不久,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邮展上,一枚雕版凹印的“帆船”邮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它的设计者是知名国际邮票雕版大师马丁·默克,印制邮票的纸张则是中国手工纸开化纸。这是中国造纸首次用于国际邮票展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自问世以来,成为世界各国保存文化、传播文明的载体。明清时,最顶级的书籍用纸叫开化纸,产于开化,贡给皇家,用于重要典籍的出版,比如《四库全书》《康熙字典》等。开化纸细腻洁白、薄中见韧,纸张寿命长达千年,现代工艺生产的纸张也难以媲美。可是大约在百年前,开化纸的生产技艺就失传了。1940年,时任上海文史馆馆长、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曾说:“昔日开化纸精洁美好,无与伦比,今开化所造纸,皆粗劣用以糊雨伞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0多年后,在开化,一位叫黄宏健的人造出了新开化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千寻万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只为一“纸”传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黄宏健成功以前,开化纸是传说般的存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无数典籍文献不吝赞美之辞记载了这种昂贵的纸。在著名的图书馆、博物馆和藏书家手中,还有一些价值连城的开化纸古本。可是,没人知道这些名贵的纸是怎么做出来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0年,因孩子上中学需要陪读,黄宏健在开化县城开了一家小饭店,结识了一帮舞文弄墨的朋友。那时,以开化纸为历史渊源衍生出的开化贡纸制作技艺,刚刚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一时之间,开化纸成为小城的热门话题。除了本地作家以开化纸为题材创作小说外,还有老板拿出几\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3\"\u003E十万\u003C\u002Fi\u003E元聘请安徽宣纸师傅重新制作开化纸。不过,宣纸师傅在浙江图书馆看过开化纸的样本后,直言“搞不出来”放弃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开化纸真的失传了吗?黄宏健不甘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黄宏健祖上几代人都曾以造纸为生,他也听老人讲过,家里生产的纸很白很白,运到常山县球川镇去卖,给别人修家谱用。黄宏健只有初中毕业,当过水电工、开过服装店,辗转干过很多行当,但依然梦想着找回造纸技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于是,他将饭店交给妻子料理,自己反复查阅开化纸的相关史料,每天开着小车,从周边一两公里开始,寻访开化还会造纸的老工匠,搜集整理开化古代造纸的信息。可是黄宏健能寻访到的开化造纸者,都如同张元济所说的那样,只能生产低端纸。不过依然有收获,黄宏健遇到一位80多岁的老纸匠,他说:“这些技术以前对儿子都要保密的,现在告诉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黄宏健还多次来到曾经的纸交易市场球川镇,找到当年最大纸号的后人,一点点了解纸市当年的盛景。纸号的后人告诉他,以前天气好的时候,溪边晒满了白花花的纸张。在史料中,黄宏健看到过康熙年间开化教谕姚夔写过一首《藤纸》,有“金溪一夜捣成雪,玉版新添席上珍”一句,将当年溪水两岸造纸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也和纸号后人的说法互相印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黄宏健说:“按现在的说法,这叫利用日光臭氧漂白,晾晒的还是半成品纸张。用这种方法造纸,纸张白度的稳定性好。”他又找到了球川最有名的造纸师傅的后人,打听晾晒工艺。只不过时过境迁,纸匠的后人也不知道其中的奥秘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边学边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全身心投入试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经过不断寻访,黄宏健整理了一叠有关开化纸制作工艺的资料。2012年,黄宏健在自己饭店的厨房里,用高压锅等厨房用具,开始试验造纸。“那个时候造出来的纸,完全不成样子。工艺不行,原料也有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了找回开化纸的制作工艺,黄宏健和妻子关了饭店,在山中一边过着隐居的生活,一边闭门造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找到江西婺源的老工匠,看了完整的造纸工艺流程。在寻访中,又发现了当地一种叫“弯弯皮”的造纸原料,几经查访,原来是学名为北江荛花的植物。这是开化纸的重要原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后来,他搬到了华埠镇一个农庄里,在大山深处,白天琢磨造纸,晚上看书查资料。“每天的工作就是采集各种造纸原料,然后一遍遍试验。” 黄宏健说,因为只有投入,没有经济来源,夫妻俩打拼二十多年的积蓄全花完了,只能靠贷款维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段时间后,他们造出来的纸是越来越好了,可是距离真正的开化纸,还有很大的距离。问题出在哪儿?原来,开化纸珍本都是文物,黄宏健真正见过的开化纸少之又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于开化纸代表中国书籍印刷用纸最高水平,开化纸传统技艺的研究和复原工作迫在眉睫。开化县委、县\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3\"\u003E政府\u003C\u002Fi\u003E高度重视开化纸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2013年成立开化县开化纸传统技艺研究中心。同年,在开化非遗中心组织下,黄宏健才得以在浙江图书馆摸到开化纸珍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藏书家杨子文从新闻上得知开化有这样一位一心复兴开化纸的人,就带着一本开化纸古书来访。两人交流甚欢,杨子文以书相赠。这本书也成为黄宏健翻阅最多的样本。2016年,他又有机会到北京国家图书馆,翻阅四库全书原本,进一步详细了解开化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解决技术难题,开化还与国家图书馆和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对接,寻求技术支持。2015年7月,复旦团队的加入帮了黄宏健大忙。复旦大学原校长、中国高分子化学领域的首席科学家杨玉良院士在2014年卸任后,全身心投入中国古籍保护事业,成为了开化纸的顾问。2017年3月24日,开化纸研究实验室·杨玉良院士工作站在开化县正式启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复旦团队为黄宏健提供了现代科技的支撑。开化纸的复兴在黄宏健的摸索中,进入了实验室阶段。传统工艺模棱两可的表述转化为实验室的准确数据。初中毕业的黄宏健也开始自学《植物纤维化学》,系统学习造纸原理,“和专家交流,也要有点基础才行,他们和你说羟基、羧基、黏合度,不懂怎么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杨玉良的号召下,复旦集合了化学、植物、文博、实验室、图书馆、索引等跨学科团队,为古籍保护开展各项基础研究。在复旦技术团队的支持下,开化纸产于开化的历史文献和实证研究有了基本的定论,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基本确定开化纸的原料以及理化数据,开化纸传统工艺和试制开化纸纸样的各项特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今,黄宏健造出的开化纸纸性已和古代开化纸高度接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梦想成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国纸走向世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7年,开化举办了开化纸制作工艺及开化纸本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杨玉良骄傲地向各国专家宣布,黄宏健制作的开化纸的寿命至少可达2800年。在研讨会上还展示了首张开化纸制作的铜版画——齐白石画像。打开黄色的封面,但见该铜版画约四分之三A4纸大小,栩栩如生,非常精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开化纸造成了!但黄宏健还有件心事未了。在国际上,一提手工造纸,言必称日本纸。在手工造纸技艺方面,日本相对领先,日本的“和纸”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通过杨玉良院士,黄宏健结识了一批业界最权威的专家,他们不仅丰富了黄宏健的知识,开拓了他的眼界,还带给他国际视野。在日本琦玉县小川町细川和纸技艺馆考察时,黄宏健在一个角落看到了陈列着的中国纸,“铭牌上就写着‘中国纸’,一张皱巴巴、品相全无的纸头,怎么能代表中国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黄宏健忍不住就把带在身边的开化纸纸样拿了出来,“日本人看到纸样之后,态度马上发生了变化,町长赶过来了,细川和纸国家非遗传承人也来了,他们用日语说‘对不起,失礼了’,还主动和我们交换礼物。” 黄宏健把那张开化纸纸样留给了日本同行,并建议他们把展柜里的那张“中国纸”换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黄宏健说:“差距还是有的,我们接下来要加强品控,建立质量鉴定标准。”在开化县华埠镇开化纸研究中心,新的厂房正在建设中。从实验室到规模生产,黄宏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让开化纸打开国际市场,是黄宏健下一个目标。“说到底,不能糟蹋开化纸啊!”黄宏健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来源:浙江在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94499596740250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