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萨沙讲史堂第七百零三期】投掷前先要砸自己的脑袋?萨沙谈二战日军97式手榴弹(军事系列第312讲)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讲史堂第七百零三期】(军事系列第312讲)

二战日军也装备了大量的手榴弹。搞笑的是,这些手榴弹在投掷之前,需要在钢盔上用力砸一下。这是打仗还是自残?听萨沙说一说吧。

早在日俄战争时期,日军就知道了手榴弹的重要作用。

在激烈的山地要塞战中,防御一方的俄国人,经常会将炸药点燃扔出要塞。这些炸药顺着山坡滚下后爆炸,造成日军极为惨重的伤亡。

日军士兵不甘心光挨打,也尽全力反制。

他们将炮弹、弹药箱甚至罐头盒改装成可以投掷的手榴弹,多少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日俄战争结束以后,日本就开始研究新式手榴弹。

随后的一战中,欧洲列强都大量使用手榴弹,比如德国的木柄手榴弹和英军的菠萝手雷。

自然,日军也不甘落后。

1921年,日军推出的第一款现代化手榴弹:大正10年式手榴弹。

大正10年式手榴弹并非传统的投掷型手榴弹,还兼作为大正10年式掷弹筒的弹药。

所以掷弹筒,其实就是一门超轻型迫击炮,作用类似于今天的榴弹发射器。大正10年掷弹筒是日军第一款批量装备的掷弹筒,射程最远为175米,远远超过投掷手榴弹的距离,重量很轻只有2.6公斤,成为日本步兵班的面杀伤火力支柱。

日军认为:步兵班有了掷弹筒,士兵没有必要自己大量投掷手榴弹。

所以,大正10年式手榴弹主要侧重在掷弹筒使用。

大正10年式手榴弹和普通手榴弹有很大不同,它在弹体下部设有一个较窄的定心环,保证掷弹筒发射时的稳定性。

大正10年式手榴弹生产以后,实践中发现问题多多。

即便它最侧重的领域,也就是作为掷弹筒榴弹,也并不算合格。

它只有一个定心环,使用掷弹筒发射时,榴弹的稳定性不佳,经常东倒西歪,严重影响精度。

其他还有很多问题。

性能平平,大正10年式手榴弹的生产量有限,只有10万颗。

在二战中,大正10年式手榴弹非常罕见,很少用于一线作战。

因为大正10年式手榴弹烂泥扶不上墙,日军在1931年(皇纪2591年)推出了新一代的手榴弹,也就是91式手榴弹。

91式手榴弹和大正10年比较接近,可以看成是一种改进的手榴弹,两者主要结构没什么大的区别。

91式手榴弹的特点是,上部也增加了一个定心环。

这样一来,使用掷弹筒发射91式手榴弹时,榴弹稳定性比较好。

无论是使用大正10年式掷弹筒,还是用后来的89式掷弹筒,91式手榴弹的精度都不错。

日军掷弹筒老兵,可以让榴弹命中率高达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相当惊人。

除此以外,91式手榴弹也可以采用枪榴弹方式发射。

不过,枪榴弹发射的距离较近,最远只能80米。

当然,91式手榴弹也可以由步兵投掷。

91式手榴弹相比大正十年,装药量从50克增加到65克,威力强大很多,重量仍然保持530克。手榴弹爆炸以后,杀伤范围是7到10米,对于手榴弹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

91式手榴弹,是二战日军装备的主要手榴弹之一,生产量高达100多万颗。

然而,从918事变侵华以来,91式手榴弹却出现了很多问题。

其一,91式手榴弹的加工难度很大。

手榴弹的复杂之处,在于那两个定心环。

定心环的作用是稳定掷弹筒发射,尽量密封火药燃气。所以,加工时对于定心环的尺寸、厚度有非常高的要求,差一点也不行。部分定心环上的突起,还要和掷弹筒膛线相配合。

定心环几乎都是手工打造,这就大大增加了加工难度,严重影响了手榴弹生产速度。

搞笑的是,91式手榴弹并不只是用于掷弹筒,还是作为普通步兵手榴弹使用。

步兵投掷91式手榴弹,根本不需要这2个高精度的定心环,等于是浪费。

这就是一个悖论,为什么费力生产不需要的东西?

其二,91式手榴弹的引爆时间太长

作为掷弹筒榴弹使用,因为榴弹发射距离高达几百米,手榴弹引爆必须有较长的时间,高达7到8秒。

但是,如果手榴弹由步兵投掷,这个时间就太长。

91式手榴弹投到敌人脚下,一般还需要3到4秒才会爆炸。

这么长的时间,足够敌人躲避卧倒甚至反掷。

一个日本兵回忆:当时我还是新兵,在上海作战。一次冲锋中,我拉响手榴弹扔进中国兵固守的房屋。几秒钟以后,手榴弹突然被扔了回来。我躲避不及,被自己的手榴弹炸倒,眼睛和手臂严重受伤,却也因祸得福的被送回国内休养,从此退出现役。在野战医院,老兵告诉我,91式手榴弹起爆时间太长,必须在手中等上3到4秒才投掷出去,不然根本没有效果。然而,我当时只是新兵,哪里敢将手榴弹留在手中这么久?

萨沙的收藏,97式手榴弹

于是,在1936年,97式手榴弹就诞生了。

97式手榴弹,是日军在二战中使用最多、性能最好、装备最多的手榴弹。

从1937年开始装备部队,到日本投降97式共生产了790万颗,非常惊人。

当时97式手榴弹普遍装备日军各种部队,每个士兵配发2个97式手榴弹。甚至,一些不需要战斗的后勤人员,甚至护士、医生甚至普通平民,通常也会配发1个97式手榴弹。

自然,他们不是用于战斗的,而是用于自杀。

原则上,97式手榴弹和大正10年式、91式没有本质区别,可以看做是它们的改进型。

97式手榴弹的外形,和前辈大同小异,也就是中国人口中的甜瓜手雷。

97式手榴弹的弹体上,铸造有纵横交错的凹槽,把弹体分为50个小块。

从外形看起来,它确实像是甜瓜或者菠萝。

这种外形不是搞笑的,而是希望爆炸时能够形成较为均匀的破片,增加杀伤力。

需要说明的,97式和91式手榴弹的弹体是50块,而大正10年式则是48块(中国称为48瓣手雷),是3者外形的主要区别。

97式手榴弹的引爆装置和91式基本一致,和大正10年区别也很小。

97式手榴弹上方有一个棍状引信装置,这也是日本特有的设计。

这个引信包括击针、保险销、火帽、延期信管。

使用时,首先要检查一下击针。

如果击针的位置不对,需要旋一下,使它突出敲击器的基部,不然就无法引爆。

随后,步兵拔出带着麻绳的保险销(敲击器的安全盖被移除),然后必须将棍状引信装置在硬物(一般是钢盔、枪托、石头甚至鞋底)上用力磕碰一下。

这样,击针才会点燃延期信管。

此时士兵立即投掷出手榴弹,约4到5秒后爆炸。

原则上,这种引爆方式比较安全,有双重保险。

单单拔出保险销不会爆炸,必须敲击弹体以后才会爆炸。

除了奇葩的引爆方式以外,97式的外形也很独特,也酷似甜瓜。

97式和91式、大正10年式最大的区别,在于91式、大正10年上下都有棍状体,而97式下部什么都没有。

97式取消的,就是用于掷弹筒发射的发药管,装有4.2g发射药。

取消了这个玩意,也取消了上下的定心环,让97式加工难度大为降低,可以短时间大量生产。

代价是,97式手榴弹不能用掷弹筒发射,只能用手投掷或者当做枪榴弹发射。

其实,当时日军主要使用的89式掷弹筒,已经大量配发专门的89式掷弹筒榴弹,不需要发射91式手榴弹了。

97式手榴弹和89式掷弹筒榴弹,萨沙的收藏

1937年,97式手榴弹正式装备部队,在任何一个日军战场都可以看到他。

然而,97式手榴弹在中国却铩羽而归,完全不是国军木柄手榴弹的对手。

在无数次重要战斗中,国军都将木柄手榴弹作为重要的防御武器。

如徐州会战的滕县战役,川军几乎没有重武器,完全依靠大量木柄手榴弹死撑了3天之久。

国军的战术也很简单。

日军距离较远时,川军并不开枪。火力根本不是日寇对手,开枪只会遭到敌人重武器的压制。

等到日寇进入我军阵地前50米内,川军才全力射击并且投掷大量木柄手榴弹。

一时间,除了正面的直射子弹以外,手榴弹还会形成无数的面杀伤爆炸,让进攻日军无处可藏,大量伤亡。

这样一来,进攻也就失败了。

木柄手榴弹爆炸以后,杀伤范围在10米左右。如果是一片手榴弹扔过去,敌人是很难躲避的。

整个抗战期间,大量日军被木柄手榴弹炸死。

衡阳会战中,日军第120联队长和尔基隆大佐,就是被木柄手榴弹活活炸死的。

在这种作战中,97式手榴弹却暴露出一些问题。

第一是杀伤力不够。

甜瓜的外形,实际作用有限。

对于铸铁的弹体来说,爆炸后很难出现均匀破片。

而且97式手榴弹的装药量是65克,同国军仿造的木柄手榴弹差不多,但相比德国手榴弹的100克还是相差较大。

总体来说,97式手榴弹杀伤力一般。

第二是投掷距离不够。

相比木柄手榴弹,97式手榴弹不利于投掷。

诚然,日军士兵在新兵期间,都会严格训练手榴弹技术,每个月至少组织3到4次实弹投掷训练。

日本优秀的士兵,往往可以将手榴弹投到五六十米。

然而,因97式手榴弹体积较小,重量又较大,不便于单手握住,严重影响投掷距离。

如果不能进行严格训练,新兵使用97式手榴弹是投不了多远的。

在国军火力的压制下,新兵投掷97式手榴弹更是难以发挥什么作用。

东史郎有过回忆:我从士兵那里拿了两颗手榴弹,又往上爬。但是,面对着敌人的火力,我不敢直起身子,我的手榴弹根本没有投到敌人那里。 山顶的敌人再次发现我们,又扔起了手榴弹。 身边好几个战友被当场炸死,我们只得向下爬,就这样在岩石上趴了两个多小时,等待情况变化。

第三是引信不安全

97式手榴弹设计上有缺陷,经常出现引信提前爆炸的情况,导致士兵被炸死炸伤。

日本新兵回忆:一次我刚刚投出手榴弹,就凌空爆炸了,吓了我一大跳。老兵告诉,97式手榴弹引信不可靠,经常出现提前爆炸,有时候还会炸伤自己。我现在知道,为什么老兵们很少使用手榴弹!

第四搞笑的敲脑袋

97式手榴弹最独特的地方,在于投掷前必须敲击一下。

在日本设计师看来,随便在钢盔或者枪托上敲击一下即可,这根本没有难度。

他们没有想到,多了一个动作,就让投掷手榴弹的整体速度变慢。

只要用到手榴弹,也就是说敌人在三四十米甚至二三十米外的距离。

这么近的距离,双方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这种情况下,慢一秒钟也是可能送命的。

相比起来,木柄手榴弹可以在使用前,提前打开盖子,取出拉锁。等到使用时,直接拉锁投出去即可,几乎没有延迟。

而英美的手榴弹,拉出保险销以后也不需要再敲击一下。

多了这个敲击工作,97式手榴弹的投掷速度自然较慢,很容易被木柄手榴弹压制了。

其实,日军在实战中是很少投掷手榴弹。

日本的实战中,往往只是在冲锋前,集体投掷一轮手榴弹。为什么?

还是因为日军装备大量掷弹筒,本来就可以精确发射大量类似于手榴弹的榴弹,没必要步兵去使用。

在衡阳会战中,面对国军强悍的手榴弹袭击,日军几乎无法对抗。

因为衡阳国军战士非常有经验,远距离根本不开枪,等到近距离三四十米才会投掷大量木柄手榴弹。

这种距离上,日军掷弹筒是很难发挥威力的,它毕竟是发射类武器,有最小射程的限制。

而日军步兵又没有投掷手榴弹的习惯,最多只是偶尔投掷一枚,所以根本无法应付。

比如著名的傻英雄余奇烈,从隐蔽的散兵坑中,向日军攻击群连续连扔30多颗手榴弹,连续炸死了十多名日军,炸伤无数。

萨胖的手

总体来说,97式手榴弹是一种非常平庸的武器,但仍然有一定的实战能力。

只是,它并不是国军木柄手榴弹的对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