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很难去苛责一个能够写好文字,但是讲述不好故事的人想去写小说,但最终完成度不高的这一件事情。因为这简直是一个自己想去完成自己的一个梦,但是发现自己力不从心的悲惨过程。你看韩寒的小说,文字大于情节。

整部作品的哲思是建立在书名“长安和乱”的对比基础上的,所有那些似有还无的哲理性句子,都在统一思考着一个相同的讽刺性话题:安和乱的关系是什么?谁来主导或者对这安和乱负责?没有人不想平安,但天下终将大乱。

很多人苛责故事最终虎头蛇尾,最终的权力斗争也语焉不详,甚至折损了整个文本的魅力。但实际上我宁可相信作者原本的大纲不是想把故事写成这样,但是故事自然而然便发展成了这样。如果这天下最终不会改变,如果喜乐最终不会死去,就没有其存在的终极意义了。

所以你看这故事其实很简单。故事最终也很绝望。一个从佛经里发现的孩子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命运。所有逞凶好勇的江湖人士最终都成为了愚民。所有单纯的帮派斗争最终都败给了权谋。所有渴望安定的社会最终都兵荒马乱。从一开始的饥荒发生故事,到最后的衢州人食人,故事最终变成一个绝望的轮回,而这轮回不知是下沉的还是上升的。

所有传说里的英雄都是被包装出来的。所有自以为懂得了江湖的人最终才发现江湖的广阔。你以为长安里有一个人懂得所有的事,但你却永远找不到他。当你有了先知的本领也不能保自己所爱的人都死于非命。

所以这才是韩寒文本所体现的终极意义,一直到书写《长安乱》的时候,他仍然是不愿意同这个世界和解的。他写出了一个最趋向于主流,最贴合主流的故事文本,但他本质上还是与主流相互排斥。他用一个充满着黑色幽默和抖机灵的文本,表现了对这个世界的最大不信任。但这个不信任,最后也被他在现实中一寸寸瓦解。

所以我们很绝望的看到,所有不愿意同这个时代和解的少年,在长大以后都选择了和解,所有愤怒的孩子在长大后都只保留了一个年少时候愤怒的姿态。曾经单纯的少年少女被命运逼迫,导致手持神兵利器可以连杀数十人,但是最终迫于命运,流离失所,痛失所爱,沉迷于柴米油盐的江湖而惶惶不知终日。

所以我们知道了韩寒为何会选择一个披着武侠外貌的文本来书写这样一个故事,表达这样一个想法。不光是因为长安乱这个名字本身就贴合古代和武侠的气氛,也不仅仅是因为80一代的人心中有太多的武侠因素。而是因为我们都身在江湖,当这个江湖无处可寻的时候,我们依然是江湖儿女,我们该何去何从?

很久以前我看过这样一本书,但当时我不知道书评该如何写起。直到今天我重新看了一遍,回想起前些天上映的贾樟柯的《江湖儿女》。在《江湖儿女》中间,男人最后背离了江湖,而女人最后成为了江湖中人。当初一起喝五湖四海的兄弟们天各一方,死的死,散的散,但江湖依然还存在,只是当初的江湖人早已不是如今的江湖人,如今的江湖人,也已不记得当年的江湖事。在故事的最后,贾樟柯原本想拍巧巧一个人坐在屋中独自喝着五湖四海,但他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他最终让巧巧眼见着彬哥离去,让所有人透过监视器的视角,看到巧巧斜靠在墙边,意境阑珊。

作者:我不饿 严禁抄袭 抄袭必究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