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人创造出的机器比人类本身更加聪明。”

克洛伊:“当然,但是我能存在全依靠于科技和人类把我设计出来,而且有一样东西是我不可能拥有的。”

记者:“真的吗,那是什么?”

克洛伊(犹豫一秒):“灵魂”

通过图灵测试的仿生人助理,克洛伊在说出“灵魂”时脸上复杂的表情

图灵测试(The Turing test)由艾伦·麦席森·图灵发明,指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

在最初的图灵测试中,如果有超过( ) 的测试者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则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人类对自我的探索——图灵测试的兴起

在图灵测试还未出生之前,就已经有许多哲学家对智能,或者更为确切的说,应该是人类特有的智慧,进行过许多论断。特别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有了很长时间关于人类与机器之间关系的大讨论。图灵测试,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由阿兰图灵提出——“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通过电传设备)而不能被辨别出其机器身份,那么称这台机器具有智能”。如果说我们不能准确的定义什么是智能,但是我们总能通过测试确定到底什么不是智能。

在图灵测试提出之后,与计算机打字对话成为了具体的实现方式,和今天聊微信十分类似。不过人类这边要猜测和自己聊天的对方到底是人类还是机器。于是出现了很多有意思的场景:

人类:“你了解莎士比亚么?”“一点”“那聊聊呗”“莎士比亚出生于XXXX,死于XXXX,代表作XXXX……”于是人类判断,对方为机器。因为人类不可能记得这么清楚。实际上对方是人类,一名学艺术史的学生。

人类:“你了解莎士比亚么?”“不了解”“都没听说过吗?”“不感兴趣,咱们聊点别的吧”于是人类判断,对方依旧为机器。因为这属于人类的常识,这种欲盖弥彰的行为,一定是机器。实际上这也是人类,只是不喜欢戏剧,所以不想聊。

这就是典型的“母亲和老婆同时掉水里先救谁”问题的翻版,怎么回答都不合适。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人类对于智能本质有很多不一样的标准。答案说的准确不行,说的太模糊也不行。而且在测试中,人类的主观偏向性很强——对方很有可能是机器,就看怎么找出破绽。在这样的测试环境下,经常会闹出把人类当做机器的笑话。

欺骗的艺术——图灵测试的遗弃

人们能够想得到的测试内容,和人类应该出现的回答和反应,在程序中设定好之后,机器也能做到一模一样。如果一个人类问一个机器,你有感觉吗?机器必须撒谎才能通过测试,但是机器本身又不知道撒谎为何物。这种奇怪的扭曲不是特例,而是常态,可以说通过图灵测试的方法就是欺骗。这个时候图灵测试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人工智能的深思——人性的回归

其实在测试智能机器的时候,何尝又不是在测试我们人类自己呢?我们越是了解自己,也就能提出越来越多的测试内容。从知识到性格再到生活方式,从简单模仿到组合创新再到完全创作,我们对于人类的认识越来越回归本质。不少人开始反思: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有什么区别,孰优孰劣?在人工智能渗透进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之时,人类又将何去何从?

我想,如果说工业革命是解放了人类的双手,那么人工智能革命就是解放了人类的大脑。回归人性,让人类再次成为人类:感悟,创作,思考。或许这才是答案。

喜欢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