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二仙堡墓地位于重庆市丰都县镇江镇杜家坝村二社,中心位置在杜家坝村西南500 米的长江北岸一、二级台地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07°44′36″,北纬29°54′52″,海拔160~170 米。丰(都)镇(江)公路及笕槽湾,墓地西接镇江镇,南临长江,西为冉家坪及观石滩村,距丰都县城约15 千米。

丰都二仙堡墓地所发掘的35 座墓葬均处于长江北岸的四个山梁顶部或断坎处,个别区域墓葬分布比较密集,这与丰都地区其他已发掘墓地分布规律相类,由于丰都地区沿江两岸多为冲沟夹隔丘陵的地形,各墓地因地势而分散分布于长江两岸的一、二级台地上,并多集中分布在二级台地上,尤其是在小河溪水与大江交汇处的丘陵上分布最为密集,而且墓穴一般选择在丘陵高处,背山面水、视野开阔处;同时由于各丘陵地势相对偏小,墓葬的分布相对集中。

丰都二仙堡墓地的选择及排列方式

B区(南—北)

从该墓地材料分析,西汉早中期至新莽前后的土坑墓葬主要分布在山梁顶部较平坦的区域,墓葬方向一般为顺江而葬;而东汉中晚期的砖室墓葬则主要分布在山梁边缘及断坎地带,方向普遍为顺坡而葬。另发掘的35 座墓葬均无相互打破关系,部分墓葬还排列有序,这表明该区域在整个两汉时期均为当地居民的主要聚落及“宗族”墓地,推测当时墓葬埋葬时都有坟丘或有墓葬标志,诸如《周礼·春官宗伯·冢人》贾公彦疏所述:“庶人无坟,树以杨柳”,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埋葬。这与峡江其他区域的汉墓地分布情况相似,同时分布在同一区域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的多寡也基本相差不多,反映了按照一定关系聚葬在同一区域的死者,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水平也大体相当。

这样的墓地格局,可能与以下丧葬习俗及墓葬形制变迁有关:

1

背山面水及择高敞之地而葬的丧葬习俗。从丰都地区乃至整个峡江地区看,较大型的墓葬群均是分布在临江的山梁上,而且早期墓葬居中,晚期墓葬散布在周围。

2

汉代“聚族而葬”的家族葬风俗。到了西汉早中期,随着黄老思想的影响以及政府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相应人口和家族聚落的规模也日益扩大,社会稳定下的聚族而居自然使聚族而葬的丧葬习俗得到盛行。

3

断坎处易于建造砖室墓的特性。与土坑墓相比而言,砖室墓顶部均有券顶,外侧有封门,葬具及随葬品必须从墓门进入,修建于断坎处,便于丧葬,所以从早期的顺江而葬转变为晚期的顺坡而葬,这个转变与其说是葬俗观念上的变化,不如说是面临实际问题的转变,砖室墓顺坡容易修建的优点决定了其方向。

正是在以上三种因素的影响下,才形成了丰都二仙堡墓地“先葬者占据高处,后葬者依次排列在其周围”的墓地格局。

丰都二仙堡墓地的选择及排列方式丰都二仙堡墓地的选择及排列方式

978-7-03-048769-8

2003 年11 ~ 12 月和2005 年10 ~ 12 月,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对丰都县镇江镇杜家坝村二仙堡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及发掘工作,2003 年度共发掘古墓葬16 座,其中土坑墓7 座,砖室墓9 座;2005 年度共发掘墓葬19 座,其中砖室墓8 座,土坑墓11 座。书中全面、系统地报道了这批墓葬的发掘资料,并对墓葬出土遗物及其相对年代和文化内涵进行了初步研究,为探索丰都地区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以及丧葬习俗等方面,提供了一批难得的实物资料。

科学出版社赛博古(spkaogu)

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订阅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