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真定义过什么是“知识”吗?

开始行动最重要。

一切真正的学习,都发生在行动过程中。“纸上谈兵”谈的时候很爽,做的下场只有全军覆没。那在行动中学习,要学什么呢?每天急于学习的你,是否认真定义过什么是“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认真定义一下“知识”这个概念:

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且长期来看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于是,分辨知识就很容易了,无非问自己两个问题:

1、知道了这些之后,我的那些决策会因此改变?

2、长期来看,这些东西可能为我带来哪些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好处?

大多数人在判断知识用处的时候都一样,心里有着“很理性”的依据,我想学有用的东西,而不是没用的东西。这很好,没错。但与此同时,他们忽略了一个可能更为重要的理性依据:时间。你想啊,短期有用的东西,不见得长期有用,短期没用的东西,不见得长期没用……

有些知识能反映出更多的知识,于是他们显得更高级,更有价值。例如逻辑学、概率论、英语、编程等。这类知识也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通识”——即,哪儿哪儿都用得上的知识。

碎片化

碎片化的信息无法直接构成知识,这就好像虽然房子确实有砖头构成的,但仅仅一堆砖头摞在那里,我们完全不可能称之为房子。知识是有体系的,正如房子是有架构的一样。碎片化信息,顶多是一块块的砖头而已,要让它们成为房子的一部分,除了架构之外,还需要很多其他东西,比如水泥,比如钢筋……

事实上,被碎片化的只是时间而已,而不是别的什么。再说,即便是学习的时间被碎片化了,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依然是长期持续且连贯的,否则不可能产生什么进步。所以,时间碎片化,并不代表学习碎片化。恰恰相反,真正擅长学习的人,都很擅长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长期持续连贯的学习。

体系化的知识,是更高级的知识。至于碎片化什么的,跟知识完全没关系。

我们经常会提到一个词,“融会贯通”。那融会贯通究竟是什么呢?本质上来看,所谓的融会贯通,其实无非就是两个原本貌似不可能产生联系的节点之间产生了“意外的联系”,而后竟然发现那个联系足够重要,足够有用,甚至达到令人震惊的地步。

那融会贯通的前提是什么呢?很简单,可产生联系的节点数量足够多。也就是说,只有博学的人才有融会贯通的能力(甚至是机会)。

于是,在学习的时候,“莫问前程,但行好事”是最优策略,因为最终肯定有个天然的回报:融会贯通。并且,一旦融会贯通的效果出现了,就说明另外一个天大的好事同时出现了:体系化自动形成。想象一下吧:人和人之间的差别真的很大,有些人脑子里只有一堆砖头——当然,有些人更惨,他们脑子里只有零星几块砖头碎片而已,另外一些人脑子里有一栋房子,还有一些人脑子里有高楼大厦,更有一些人的脑子里有一整个城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