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类型之一,

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头晕、心跳不整齐等症状,

严重时还会导致晕厥。

当有这些症状时,你要可注意了~

房颤:让脑卒中风险增五倍

房颤的危害不仅在于病发时心慌难受,更在于会增加各种疾病发生的风险。由于房颤患者的心房不能规律的收缩舒张,血液很容易在心房内瘀滞,凝固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可栓塞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导致供血的器官或组织严重缺血或血流中断甚至坏死,如脑卒中、肢体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等。

研究证据表明:35%的房颤患者在一生中至少发生一次脑卒中;每五个脑卒中患者当中,就有一个是房颤引起的;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没有房颤人群的5倍。此外,由房颤引发的脑卒中还具有高致残、致死率的特点。

不仅如此,房颤还能够使患者比普通人罹患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3倍,心肌梗死、痴呆的风险增加2倍,死亡风险率是1.5~1.9倍。目前我国有约800万房颤患者,其中4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一生中患房颤的风险为26%,女性为23%,即平均每个人一生中可能有四分之一的概率患有房颤。

自测:数一数心跳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遇见爱情”还是房颤了呢?

一般正常的心跳是每分钟60~100次,且是规律的收缩。当房颤时,心房颤动每分钟可以达到300~600次,心率可到达每分钟100~160次,且节律也不整齐。

由于房颤具有阵发性,未发作时不易发现,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自测。如用自己的手摸或是测自己的脉搏,若脉搏不整齐,快慢不一,可能预示房颤。

此外,阵发性房颤可引起尿频,若尿频伴随心慌,且尿量正常,也可能预示房颤。不过,最终确诊还是需要依靠心电图。

预防:记住两点

年龄增长是房颤发生的主因。

每两个房颤患者当中,就有一个是80岁高龄的患者;每100个80岁以上的患者,就有10个以上患有房颤。此外,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冠心病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也会增加房颤风险。

“应该像预防冠心病和肿瘤一样预防房颤!”

房颤预防主要有两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不吸烟”;

第二个层面便是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当出现疑似症状时,要引起重视,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及时就诊。

用药:有新选择

房颤是和高血压、冠心病一样严重的心脏病,同样能够增加罹患脑卒中、心衰的风险。

目前,房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卒中高危的的房颤患者需要通过服用抗凝药来进行治疗。传统的抗凝药华法林具有不错的疗效,但该药和很多食物、药物有相互作用,加之治疗窗狭窄、起效慢等限制,服用期间需定期监测INR(国际标准化比值)水平以调整剂量,避免出血。

刚开始服用华法林时,需要三五天查一次,稳定了之后一个月查一次,长期用可以两三个月查一次。这也直接导致了华法林的服药依从性不佳,据统计,我国约44%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房颤患者在1年内自行停药。

新型口服抗凝药(非维生素K拮抗的口服抗凝药NOACs:如达比加群和如利伐沙班)的出现为房颤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其有效性不输于华法林,且出血风险小,尤其是颅内出血风险降低,“整体的效果要比华法林好”。

同时新药还有一大优势就是使用方便,相对比较容易管理,如果没有特殊变化可以三个月或者半年看一次,因此“是时候忘记华法林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