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财经人物周刊》)他,是跨界科学家,为我国氢弹实验立下汗马功劳,又是强激光技术首席科学家。

  他,淡泊名利,不为人熟知,不为物欲所困,坚守科研一线,坚守科研学术道德。

  他,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命运,国家的需要是他永远的专业,用一生践行报国理想。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杜祥琬。

  生于乱世坚持读书,抓住机遇赴苏留学

  1938年,杜祥琬生于河南南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杜祥琬的父亲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母亲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之后双双回到家乡任教。在那个硝烟四起的抗战年代,幼小的杜祥琬随家人辗转各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父母一直重视对于子女的教育。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爱国的种子深深埋在了杜祥琬幼小的心灵里。抗战胜利后,杜祥琬进入开封小学读书,1948年,开封迎来了解放。

  高中毕业时,杜祥琬因从小就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报考了南京大学天文学系。而与此同时,国家在全国各地选派留苏预备生,河南省有两个名额,杜祥琬因为成绩优异被选中。一年之后,中苏关系开始紧张,选派留苏预备生计划暂时搁浅,教育部要求这600名学生根据高考成绩重新填报志愿。杜祥琬又重新燃起了对天文学的热情,报考了北大的数学力学系。

  1959年8月,杜祥琬和其他29位中国学生一起踏上了前往莫斯科的火车,来到了当时苏联最重要的原子能研究教育的学府——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

  

  妻子毛剑琴同样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专业,当时杜祥琬在苏联留学期间,两人不断地书信往来。1964年杜祥琬学成回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论部。1967年与毛剑琴结婚组成了家庭,两年后他们爱情的结晶呱呱坠地,他就是我们熟知的万科前高级副总裁——毛大庆。

  攻坚克难研制氢弹,学术民主终成硕果

  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我国领导人又提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杜祥琬回国的时候,正是中国氢弹研究的关键时期,年仅26岁的杜祥琬成为了中国氢弹研制队伍中的一员。

  一切从零开始。因为杜祥琬刚从苏联学成回国,精通俄语,组织上派他负责查找苏联的报纸和杂志,看有没有氢弹方面公开的资料和经验可供借鉴。

  当时和杜祥琬一起共事的都是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但是,在杜祥琬的记忆中,这些人都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没有任何外援,唯一的办法就是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充分的学术民主最终结出了硕果。1965年下半年,氢弹原理取得了重大突破,1966年10月,氢弹原理试验的理论设计方案出台,两个月后,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氢弹原理试验装置完成,一次鲜为人知的氢弹原理试验即将开始。杜祥琬在这次试验中将负责一项重要工作——核试验的诊断。

  1967年6月17日,中国核武器研制中的一个重要日子,氢弹首次全当量爆炸试验,一架战机携带了一枚氢弹飞向了新疆的罗布泊上空。

  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取得成功,从原子弹爆炸成功到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前苏联用了6年多,英国用了4年多,法国用了8年多,而我国仅用了2年多的时间,这是全体中国人民和“两弹一星”科学家们共同创造的科学奇迹!

  两度请辞坚守一线,淡泊名利终生为国

  1975年,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所工作了11个年头的杜祥琬,因为成绩突出,领导准备任命他为副所长。如果当了所领导,就意味着用于科学研究的时间要大为减少,这急坏了37岁的杜祥琬,他表达了想坚守科研一线的想法。

  时任所长的周光召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直到1984年杜祥琬才被任命为副所长。1987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准备任命杜祥琬为副院长,甚至连任命书都已经起草好了,杜祥琬又一次找到了领导请辞。

  杜祥琬再次放弃了提升职务的机会,几年后成为国家“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在基层工作的时间又得以延长了7年,直到1993年才被任命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

  杜祥琬带领团队先后主持核试验诊断理论和核武器中子学的精确化研究,为改进核武器的设计和核试验的成功作出了贡献,并推动我国新型高能激光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1997年,杜祥琬因在氢弹和强激光技术的巨大贡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杜祥琬当选中国工程院副院长,2006年,当选为俄罗斯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八十高龄的杜祥琬,如今仍旧工作在一线,除了参加各种学术报告会,宣讲两弹精神,为激光技术和核事业做顾问外,他还兼任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和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

  

  在中国工程院担任副院长期间,杜祥琬和专家们共同研究提出,中国应该走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之路,打造“科学、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中国模式”,作为其中的子战略之一,就是积极发展核电。

  杜祥琬还曾兼任工程院科学道德委员会主任。他经常向晚辈们宣讲科学精神,呼吁大家要做真学问,做高质量的学问,杜绝学术造假和学术不端的行为。

  只有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命运方有大成。从应用物理学家到新型强激光技术的开创者之一,再到能源战略专家,杜祥琬生活轨迹的每一次改变,几乎都和国家高科技发展的需求密切相关,都是出于国家需要。

  因为爱好文学喜欢写作,这让杜祥琬有了“院士诗人”的称号。有一天,他和年轻的同事们一起经历了一次成功的实验,兴奋之余他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人生脚步坚实走,众友齐心同奋斗。

  艰难磨砺开新路,并非闲白少年头。

  少年头,

  后生可赞,

  再织锦绣。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