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10月8日讯 老马 欧洲空间局局长沃纳(Jan Wrner)指出,如今的时代已经不同于冷战年代,参与航天事业的国家数量已经达到了70多个。他认为,参与航天的国家越多,取得成就的几率也越大。

  德国宇航员毛雷尔(Matthias Maurer)2017年在烟台受训

  德国媒体报道,除了美国、俄罗斯、欧洲、中国、日本、印度等传统航天大国,南非、尼日利亚、越南、阿联酋、新西兰、澳大利亚、以色列、土耳其、伊朗等国也在积极开展航天计划。对于沃纳而言,这里有着巨大的国际合作潜力。"竞争固然是一大驱动力,而合作则可以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主任爱恩方德(Pascale Ehrenfreund)则表示,欧洲现在最中意的合作对象是中国。她说,中国现在正成为一个"非常强大"的太空国家。"中国有着自己的航天计划,正在按照自己的时间表推进,同时也对国际合作持开放态度。而且,欧中之间已经有不少航天合作项目,其中就包括即将在年底发射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

  按照计划,中国的"嫦娥四号"将会在月球背面进行软着陆,成为首枚登陆月球背面的人类航天器。登月舱内将搭载来自德国、荷兰、瑞典的科研设备。而在载人航天领域,欧中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广阔的合作前景。如果几年后国际空间站按时退役、而中国空间站按时升空,欧洲宇航员将只能借助中国人的力量去执行长期太空任务。欧空局局长沃纳甚至还希望,将来中国进行载人登月、载人探索火星时,也能与欧洲开展合作。"中国有登月或者更远大的计划,俄罗斯也有,美国也有,我们欧洲也有自己的计划。这很好,所以我们应该合作。"

  不过,许多人都对与中国的合作抱有疑虑,尤其是在科技领域,欧洲的许多企业都饱受侵犯知识产权、强制技术转让等问题的困扰。在航天领域,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

  宇航员出身的欧空局宇航员中心主任德维尼(Frank de Winne)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说,太空是一个"开放的领域",自然会带来合作。"即便是在冷战年代,美国的阿波罗飞船也曾与苏联的联盟号飞船开展过对接任务。"

  德维尼承认,如今,美、中、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立,而即将实现的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也将大大增强中国的竞争地位,"但是我们欧洲人可不这样看问题。欧洲认为,太空探索必须在合作的框架下实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