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庆期间,东莞广播电视台《东莞新闻》栏目将播出由我台与东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联合摄制的系列报道《东莞影像志》。今天将走进茶山南社,体验“有心有骨”的精神传承。

东莞阳光网讯(全媒体记者 杜洁莹 梁汉君 潘少均 东莞市地方志办公室)南社村位于东莞市茶山镇东部,距东莞市中心区18公里,面积6.97平方公里,毗邻交通要道——广九铁路,是现代工业时代的“小康之村”。

南社立村,最早可上溯至宋代。南社原名“南畲”,后因“畲”与“蛇”同音,而蛇为民间所忌,故以近音“社”代替。

一年一度的茶园游会非遗嘉年华在南社村热闹上演,35摄氏度的高温下,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山绸衣灯公”传承人李翠薇,正在细细描绘着公仔脸谱。

李翠薇祖籍东莞,原是一位室内设计师。一次偶然机会,她翻阅《茶山乡志》,被这样一句话所吸引——“茶山绸衣灯公尽由林家所造。”

“茶山绸衣灯公”传承人李翠薇:“透露出来的信息非常的多,比如绸衣灯公是什么,为什么尽由林家造。”

然而当时,大家只知道量化生产的茶山公仔,对于手工精制的绸衣灯公,所知甚少。经过两三年的走访,找到了当时唯一会做绸衣灯公的老手艺人,年过八旬的林炯恩老人。

“茶山绸衣灯公”传承人李翠薇:“师傅也说,我本来想把这个手艺带进棺材了,就是你用这个挖机把我挖出来的。”

绸衣灯公这项曾断层五六十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李翠薇的手上又活过来了。在传统“四兄弟”系列的基础上,她又创作出了婚嫁、七夕系列。

婚嫁系列绸衣灯公。

“茶山绸衣灯公”传承人李翠薇:“我们有师训,就是做人也好,做公仔也好,最重要的是有心有骨。”

而南社村本地人谢进球,则选择用一道南社独有的特产——将军饭,传承发扬南社精神。

清朝时候,南社盛产鲤鱼,村人喜欢用鲤鱼炊饭。有位叫谢遇奇的将军,跟随左宗棠前往新疆平乱,他对鲤鱼炊饭格外钟情,到了新疆也要吃,新疆大厨上菜时习惯给食物撒上一把葡萄干,于是融合了新疆元素和南社特色的“将军饭”诞生了。

如今,世代奋斗的故事依然在南社村演绎,是一碗将军饭承载的乡愁,是茶园游会上幸福满溢的微笑,更多的是南社村人骨子里的精神传承。

将军饭。

南社美景。

南社美景。

南社美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