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源镇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位于临朐城南12公里处,北临胶济铁路,南达泰薛公路,西抵仲临公路,东接东红公路,镇区内潍九公路、冶石路、冶大路贯穿而过,四通八达,交通便捷。总面积113.8平方公里,辖50个自然村,5.8万口人。

冶源镇明、清属临朐县孝慈乡,1912年属临朐第四区,1945年后属纸坊区,1952年划为第二区,1956年改为冶源区,1957年改为冶源乡,1958年成立冶源公社,1984年改为冶源镇,1993年乡镇机构改革,原米山乡划归冶源镇。

冶源镇历史悠久,老龙湾主泉“薰冶泉”是春秋吴越冶公欧冶子鼓炉铸造“龙泉宝剑”之地,元《齐乘》有记载。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到“薰冶水已成名迹”,明代著名散曲家冯惟敏迁居此处,并约雪蓑书写“铸剑池”三字。薰冶泉万泉齐涌,汇流成河,为冶水之源,故取名冶源。

冶源地处鲁中泰山—沂山山脉北麓,境内山体绵延,河流纵横,有老龙湾、海浮山、巨洋湖、温泉河、官松树、卧龙岗、轰雷溅雪等自然遗产十几处。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衬映,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相互融合,形成了冶源特色的地方文化。秦始皇曾赐名老龙湾“神池”;齐国酿造巨匠田无忌在此酿成“千日醉”名酿,驰名当朝;铸造巨匠欧冶子曾在此铸剑,名盛吴越;刘邦之孙袭封齐王,后人曾为其建大孝王殿;北魏郦道元写《水经注》时,曾到此考察;南齐高僧曾远在此建浮山庙,北宋刘概、范仲淹曾留居于此,流连忘返;明代散曲家冯惟敏仕途坎坷,曾在此常年久居。历代文人墨客,依恋这里的山水,或修亭建居,或赋诗作画,对冶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海浮山古建筑。北魏文成帝和平三年(462年)时,有南齐高僧在此修“钟灵寺”,后更名玉泉寺,迄今已1000多年历史。历经修建,规模宏大,殿祠楼阁10余座,斋房道舍72楹,建筑占地15亩。近年来,又建成浮山庙、文昌阁、魁星楼、慈寿塔等仿古建筑,阳春三月,香火鼎盛,游人如织。

北齐古墓座落在海浮山前坡一圈椅形山坳正中处。1986年4月发现并发掘的北齐崔芬墓,曾轰动学术界。墓平面呈“甲”字型,由墓室、甬道及竖井形墓道等组成。石墓志1米见方,上刻667字,书法刚劲,为典型的魏碑体,曾引起考古界高度重视。

“轰雷溅雪”题字,自冶源镇政府西去约1公里,跨过石河,桥下为怪石嶙峋,犬牙交错的沟壑。明代散曲家冯惟敏之孙冯瑗取苏东坡《赤壁赋》“惊涛拍岸,激起千层雪”意境,为此景观取名“轰雷溅雪”,并亲笔题书,镌于绝壁,历经风剥日蚀,至今保存完好。

老龙湾古称薰冶湖,系地下泉水汇涌而成,现有面积约300亩,翠竹60亩。阳春三月,岸柳吐绿,红花绿树倒映水中,景色宜人;夏季泛舟水上,穿行竹林,顿觉暑气全消;金秋十月,霜染红叶,鸟戏碧水,别有洞天;数九严冬,泉水常年18℃,成“冶源烟霭三冬暖”的景观,春夏秋冬各有特色,为“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

海浮山凸起于老龙湾南侧,山脊浑圆平顶状,四周地势平洼,中间突兀而出成山。据传远古时代,唯此山翘首于海面而得名。该山呈东南—西北走向,长1.5公里,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15.90米。登临此山,可北望老龙湾,南瞰巨洋湖,平川沃野尽收眼底,群峰竞秀一览无余,成为冶源一大景观。

温泉河位于老龙湾东南1000米处,南临冶源水库,北靠弥河,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系丘陵河冲积地貌。常年平均泉水流量为0.5立方米每秒。自1986年以来,修了高标准输水渠7.6公里,沿渠公路4公里。虹鳟鱼养殖面积达45公顷,万亩葡萄长廊碧野千里,恰似世外桃源,成为野外郊游的好去处。

老龙湾景点群。北魏时“薰冶水已成名迹”。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冯氏迁居冶源,老龙湾成为冯氏及其后裔的私家花园。明隆庆六年(1572年)著名散曲家冯惟敏辞官归隐故里,结庐薰冶水上,久居江南亭,直至去世。今“江南亭”保存完好。老龙湾内有铸剑池、雪化桥、古戏楼、陈荣画竹碑等景点20多处。

镇内居民热爱传统文化。普通百姓庭院内多栽植梅花翠竹,房内挂书画作品;冶源书画家联谊会培养音乐、书法、美术人才200多人;国家二级编剧冯益汉创作了《齐相晏婴》等20几部影视文学作品;美术作者杨凤忠、李文山,获得全国农民画展银、铜奖;冶北村陈万平“陈家剧团”,常在四邻八乡为乡亲演出;镇里整理了以冯惟敏为代表的冯氏文学资料,开办了海浮山山会,修建了百名书法家题刻“百龙壁”,整修了欧冶子铸剑地,根据历史传说编演了《秦池情》;定期组织龙湾消夏晚会、海浮广场文娱活动、民间小戏表演等。

海浮山慈寿塔

老龙湾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