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两季蚊子活动频繁,驱蚊产品也进入了销售旺季。这两年除了传统蚊香、驱蚊花露水等,驱蚊贴、驱蚊手环等新产品开始悄然兴起。与传统驱蚊产品不同,这类新产品主要面向儿童、孕妇销售,标榜纯植物配方、不仅安全无毒,还能提供长效防蚊保护,不少母婴专卖店、药店都有销售。

一款标称Ubee幼蓓牌植物精油防蚊馨香贴在包装上写着“每贴挥发时长达六小时”。在另一家母婴连锁店,记者还看到一款标称爱尔可牌香薰防蚊手环明示的防蚊时效更是长达720小时。

这类标称纯植物配方的新型驱蚊产品效果究竟如何?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了最新的纯植物驱蚊产品比较试验结果,结果显示采样的所有样品都没有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几乎起不到驱蚊效果。

一、比较试验样品及来源

这次比较试验共购买了明示纯植物配方的各类驱蚊贴和驱蚊手环50种,采样渠道包括实体母婴用品店、药店、户外用品店以及各大电商平台;价格从5.2元到66元不等,涉及露安适、Ubee幼蓓、爱儿可、润本等众多国产和进口品牌。

二、测试依据及项目

采样完成后,50种样品被送到了北京市轻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一站进行检测。由于纯植物趋避剂类产品没有相关的标准,比较试验参照GB 24330-2009《家用卫生杀虫用品安全通用技术条件》开展。测试项目如下:

注:

1:常用驱蚊成分:驱蚊酯,避蚊胺,香茅醛,派卡瑞丁。

2:检验时间调整为打开包装0.5小时起,每隔0.5小时检验一次,到2小时为止。如果第一个0.5小时驱蚊无效,则调整为打开包装时立刻检验驱蚊效果。

3:在1.8m×1.8m×1.8m玻璃方箱中心,放置捆绑好的小白鼠1只,腹部备毛,由放虫孔放入雌性白纹伊蚊20只,并同时计时,0.5h后观察小白鼠是否被叮咬,记录为空白数据。取1片样品按正常使用方法拆去包装,放置在方箱地面对角线上距离小白鼠0.5m处,重复上述实验步骤,0.5h后观察小白鼠是否被叮咬并记录叮咬数量。如发生叮咬则将样品到小白鼠距离缩减至0.25m,再次试验,记录叮咬数量;将如未被叮咬,将样品到小白鼠距离增加至1m,再次试验,记录叮咬数量。

比较试验结果仅对购买的样品负责。

三、测试结果

经测试,本次50种样品没有检出驱蚊酯、避蚊胺等农药成分;所有样品使用后均有试验试虫尝试攻击,驱蚊效果很差;由于驱蚊效果差,驱蚊有效距离也无从谈起(详见比较试验汇总表)。测试结果表明,纯植物蚊虫趋避剂类样品实际使用效果与其产品宣传不符,涉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具体如下:

1、有效成分含量及允许波动范围。

若样品明示为纯植物类产品且未明示有效成分含量,则产品中不应检出驱蚊脂、避蚊胺、派卡瑞丁等农药成分。本次比较试验中,所有样品均未检出驱蚊脂、避蚊胺、派卡瑞丁等农药成分。

这次采样的50种驱蚊产品全都宣称采用天然植物配方,包装上明示的主要成分大同小异,出现次数最多的是香茅油、柠檬桉油、薰衣草精油等,这些成分到底能不能驱蚊?

专家表示,柠檬桉油的提取物主要是孟二醇和香茅醛,香茅油中的提取物的主要成分为香茅醛,目前经试验验证,这两类植物成分具有一定趋避蚊虫的作用。但是要想真正实现有效的驱蚊,植物成分的剂量和剂型是否合适至关重要。

这次比较试验,检测人员对50种驱蚊产品中有效成分香茅醛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14种样品中未检出香茅醛。虽然剩下的36种产品中都检测出了香茅醛,但是含量非常低。

2、药效。

参照GB 24330-2009标准测试方法,比较试验使用约300只雌白纹伊蚊作为试虫,从打开产品包装0.5小时起,每隔0.5小时测试一次驱蚊产品的药效,到2小时为止。实验统一在40cm×30cm×30cm蚊笼中对样品的药效进行测试,测试人员两只手背上分别裸露40mm×40mm皮肤,遮盖掉其余部分。右手不喷涂使用任何驱蚊产品,左手使用驱蚊贴/驱蚊手环(一贴/一环)、喷驱蚊液(使用量每次约1.5微升每平方厘米),先后伸入盛放试虫的蚊笼,记录2分钟内停落并试图攻击裸露皮肤的蚊子个数。如果第一个0.5小时驱蚊无效,则调整为打开包装时立刻检验驱蚊效果。

经测试,所有样品在打开包装立刻测试驱蚊效果时,均有试虫试图攻击,最多的是2分钟内有6只试虫试图攻击;驱蚊产品使用0.5小时后测试药效,2分钟内最少也有5只试虫试图攻击,最多的样品有12只试虫进行攻击。

有一款植物精油驱蚊手环在包装上写着“针对婴幼儿体质设计,防蚊效力持续约60天”,是50种样品中明示有效时间最长的一款产品。但是在检测时,记者发现,2分钟测试时间内先后有8只雌蚊停落在试验人员的手背上,实测药效不符合标准要求,可以说防蚊效果微乎其微。

测试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宣称的驱蚊效果很难达到,绝大部分产品涉嫌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

一款标称“日本良品”的宝宝驱蚊贴“专为婴幼儿设计”,24枚的售价要42元,是这次采样当中较贵的一款驱蚊贴。在宣传页面上写着这款产品“驱蚊有效区域直径40厘米,一次驱蚊长达12小时左右,给宝宝持久保护”。

但实测时,规定时间内也有8只雌蚊先后试图攻击试验人员的手背,不符合标准要求,既没有达到其宣称的40cm直径内防蚊,也没有达到12小时驱蚊时间,给宝宝的持久保护无从谈起。

3、驱蚊有效距离。

为模拟实际使用纯植物驱蚊产品,比较试验进行了驱蚊有效距离的测试,测试方法为:在1.8m×1.8m×1.8m玻璃方箱中心,放置捆绑好的小白鼠1只,腹部备毛,由放虫孔放入雌性白纹伊蚊20只,并同时计时,0.5小时后观察小白鼠是否被叮咬,记录为空白数据。取1片样品按正常使用方法拆去包装,放置在方箱地面对角线上距离小白鼠0.5米处,重复上述实验步骤,0.5小时后观察小白鼠是否被叮咬并记录叮咬数量。如发生叮咬则将样品到小白鼠距离缩减至0.25米,再次试验,记录叮咬数量;将如未被叮咬,将样品到小白鼠距离增加至1米,再次试验,记录叮咬数量。

实验选取了10个样品进行测试,在距离小白鼠0.25米使用后,0.5小时内均有试虫进行攻击,驱蚊效果极差。

从本次比较试验对样品成分及药效的测试结果分析来看,样品中没有为了驱蚊效果添加农药的所谓纯植物产品,但是样品驱蚊效果不理想甚至很差,起不到户外驱蚊的效果。尤其是纯植物驱蚊产品的使用对象是孕产妇、婴幼儿和其他一些特定人群,这种驱蚊效果对其起不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根据我们对本次测试样品的统计,驱蚊贴类产品明示的有效时间大多在6到24小时,最长的甚至标称72小时;手环等产品明示时间从3天到3个月不等。有些驱蚊产品在包装上或者网页宣传上宣传用语极具蛊惑性,比如远离蚊虫叮咬、宝宝无忧等,测试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在使用初期均起不到有效防蚊的作用。北京消协认为其涉嫌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其中宣传驱蚊有效时间在三天以上较为夸张的有:

此外,根据比较试验样品统计、部分生产企业的反馈和北京消协了解的情况,大部分的纯植物驱蚊产品按照自己的企业标准进行生产,而消协收到和了解到的一部分企业标准并未规定产品的驱蚊效果评价,有的企标在产品成分里规定香茅醛(一种植物提取物,业界普遍认为具有驱蚊效果)的浓度,但这次测试含有香茅醛的样品实际驱蚊效果也不理想;有的企业标准里甚至只是规定挥发气味的持续时间,未对驱蚊效果作出要求,这类纯植物提取物为原料的驱蚊产品没有统一有效的评价标准是这个行业、产品混乱的根本原因。

建议国家或者行业标准制定机构能够从实际使用的角度制定相关的标准,规范植物类驱蚊产品的生产及营销,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消费提示

1、从本次比较试验结果看,所有样品的实测效果极差,起不到有效驱蚊的作用,且绝大部分样品有较大的气味,建议消费者谨慎购买。

2、对于婴幼儿,尤其是低于6个月的宝宝来说,最安全的防蚊方式是家长蚊拍拿起来,宝宝蚊帐用起来。

3、大可不必对化学成分的驱蚊产品过于敏感,以驱蚊胺(DEET)为例,只要是在合理的浓度范围内、儿童也是可以使用的。

4、低于3岁的儿童不建议使用含有柠檬桉成分的驱蚊产品。(具体可在选购时查看成分说明)以柠檬按提取物为例,美国不建议三岁以下儿童使用含有柠檬桉提取物的驱蚊产品,加拿大不建议12个月以下婴儿使用。

5、对于给婴幼儿使用驱蚊产品,应先局部试用,以判断宝宝是否对此过敏。

6、孕妇应慎用植物精油类驱蚊产品,尽量听从医嘱。

7、蚊子不全是夜行动物,比如传播登革热的白纹伊蚊一般也喜欢在白天活动,因此白天外出活动时同样需要防蚊。

8、目前,没有科学实验证明维生素B1驱蚊、大蒜驱蚊、声波驱蚊有效,不建议家长把孩子当小白鼠尝试。

文章来源:北京消协、央视新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