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这个人,为什么可以记得这么清楚呢?几十年的旧事,那些沉淀了很旧的事情,怎么可以做到细枝末节记得清清楚楚,那个金色的束发带,那件粉色的旗袍,白色的长褂。这些细微末节从衣物到配件,从款式到形状她便记得一清二楚,唯独遗忘了那场悲烈的战争,没错啊,就是因为她是张爱玲!

小团圆这本书,故事线路混乱不明确,文章语言紧促慌乱,大概是想到花甲之年前把她自己的一生故事交代清楚,可是文章交代又显得急促,缺少耐心,像一个马上到了上课时间的学生,着急写完作业。

大家都是冲着男女主的爱情,去读小团圆的,当然我也是慕名而来,对的这是一个悲剧,却是个悲中带喜的悲剧,爱情不是柴米油盐,还好他们没有将爱情过度成生活。第一眼的沦陷,可以确定她爱过他,他呢?也爱过她吧!互相的理解,互相的懂得,他们的爱值得。他们因为遇到对的人,很幸运,诺大的地球,找到了懂得自己的人,多么的难能可贵,穿过时间的长廊,相遇茫茫人海,多么珍贵。

如果他能爱她更久相伴终生更好,但是也不对。比起短短的一生,金色的永生我想更让人难忘,我想张爱玲写这部书时已经年过半百,再次提笔更改的时候更是花甲之年,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描绘着40年前,小女孩儿的心思,少女的小秘密时,这个场景要比女孩心理活动的本身要有更多的冲击。这本书里让我明白的认识到了张爱玲独一无二的价值,生动的描绘出政治,人际,地位这种混乱复杂的关系。出身高贵,才华出众,我想这个女人的一生该有多骄傲。

但是当时的社会女权是太渺小了,几乎使不上一点力气,开了门是骄傲的贵族小姐,关起门其实所有女性都一样。小团圆里女性的命运,那不是自己将自己致命于地狱,因为那里就是地狱。读懂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她终究是放弃也是放下了,少年的时候说低到泥土里,还有放不下的面子,现在是真的是低到了尘埃里,想想也对,没什么放不下的了。但是那一个把自己一辈子存活在幻想中,把自己高高在上的端到云层当中。

终于在晚年找了年轻貌美的少女满足自己的虚荣,迷恋那种来自于他人的崇拜。可是,想想到了最后连小康都没有把他当成神明信仰崇拜过,最终所有的幻想破灭。多么可悲。

破灭了,也就明白了点什么,所以那最后的一场梦境,梦醒以后,一笑而过,不在乎了,因为那是真正的放下了,书中那些不开心,只不过都是事实,面对也好,躲避也好。明白的人自会懂得,对于张爱玲来说,所有的领悟,只不过都被她带在黄泉这两个字中罢了。至于意义,我想读者必定自己领会。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