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连成这个名字,在梨园行中,在熟知京剧的老观众心里,是响当当的。它虽然只存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但培养出了难以计数的京剧名家。从萧长华、侯喜瑞到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均与之有着极深的渊源。

然而这么一个大名鼎鼎的戏班,关于它的书却少之又少。在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搜索中,键入“富连成”这一主题,只显示有唐伯弢的《富连成三十年史》和吴小如的《鸟瞰富连成》两部作品。

近日,一本《京剧的摇篮——富连成》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推出,它虽非学术史料,但作者对富连成知之甚详,掌握着许多第一手资料,因而使本书有不小的阅读价值。

当年谭派老生谭元寿曾说:“我演遍了大半个中国,每去一处都有富连成培养出的演员。富连成培养出了那么多名角,‘生产’的艺术家最多,对京剧的发展功劳实在是太大了,可现在很多年轻人却不知道富连成为何物……”

这样遗憾的情绪,其实不应该出现在关于富连成的话题中。这个堪称为“第一科班”的故事,随着它的解散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烟里。但在京戏最为鼎盛的那几十年里,它确曾书写过一部传奇。

01 冲冠一怒,盖个戏楼

富连成是在北京办起来的,不过要说起它的根源,还得从关外一个叫牛子厚的人讲起。

牛子厚是吉林的富商,喜欢看戏。他这个人不喜欢张扬,从衣着上根本看不出来是个有钱的主儿。就因为这个缘故,日后生出了一段故事,并间接导致了富连成的诞生。

据包缉庭的记载,牛子厚当时到省城一家“天仙”茶园听戏,嫌座位凉,想找园子要一个坐垫。那天负责卖座的恰巧是个新人,不认识这位大财主,觉得他事儿多,于是嘲讽说:“等你自己开了戏园子,再找舒服吧。”

牛子厚被激怒了,脾气一上来,就在茶园对面圈了块地,用木板围住,请来工匠忙活了起来。多日之后木板拆去,大伙一瞧,好么,牛子厚还真盖了一个戏园子。没多少日子就把对面的“天仙”给挤兑黄了。

戏楼盖好后,牛家派人到北京约角儿。应邀者中有一位叶春善,也是梨园世家出身,名气不高,但会的戏多,在圈里人缘也好。当时恐怕谁也没有想到,此人的到来,奠定了日后京剧第一科班四十年的基业。

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 ”的故事

叶春善(1875—1935)

叶春善起初只是作为演员到了牛子厚的戏园,不过因病导致嗓音喑哑不能唱戏,于是萌生回京之意。牛子厚是个宽厚的人,见他生活窘迫,便留他在后台做了一名管事。叶春善对此十分感激,便尽心办事。此人性格沉稳老练,极负责任,还有脑子。在日后发生的很多小事之中,牛子厚看到了叶春善的这些优点。于是当日俄战争爆发,叶氏准备回北京避难的时候,牛子厚慷慨出资,约请叶春善在北京办一个戏班,名字叫做“喜连成”,这就是富连成的前身了。

02 名师高徒,尽是大腕

《京剧的摇篮——富连成》的资料性非常强,书后的附录中收有教师、历届弟子名单。几十年人才辈出之盛况,从中可见。

1901年喜连成初成立的时候,叶春善靠自己的关系请来了诸多教师,其中包括萧长华这样的名家——他后来出任富连成总教习一职三十余年,诸多名角儿都是他的门徒,可谓桃李满天下。在喜连成招收的第一科“喜字辈”学员之中,就有侯喜瑞等日后名满九州的人物。

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 ”的故事

富连成首任社长叶春善与“富”“盛”部分毕业生合影

1907年,喜连成约请伶人与在科学员联合进行了公演,演出地在当时颇有盛名的前门广和楼,从此一炮打响,声名日隆,很快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它此后招收的六科学员中,出现了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袁世海、谭元寿等人,其间梅兰芳、周信芳也曾搭班学艺,若干年后红氍毹上挑大梁之人,多是(喜)富连成弟子。当年民间曾评选“四小名旦”,其中李世芳、毛世来二人也都是富社出身。

那么喜连成是何时变为富连成的呢?那是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北平人心慌乱,又逢兵变,导致演出困难。此时的牛子厚生意衰败,无心支撑科班,于是将喜连成转入他人之手,并从此改名。此后几十年里,富社中人来来往往,火爆过,但多数时候要面临纷乱的时局,常陷于艰难境地之中。北平解放前,国民党治下的这座城市已经民不聊生,戏班难以为继,萧长华等教师相继离开,学员也多有自寻前程的,富连成于是结束了它四十余年的生存史。其间种种学戏、表演等细节,书中自有详述,不在这里赘言了。

03 台下严苛成就台上风流

《京剧的摇篮——富连成》一书中,几乎字字都是逸事,读起来就像梨园小说。叶春善、牛子厚等人物卓尔不群,重义轻财,把品性看得比什么都重,因而常能做出常人所不能之举,令人十分感叹。富连成中尽是艺高之人,但凡此类人物,必有性格,因而角儿们之间的往来,也大有看头,每隔三五页间就会出现一段小小的波澜。包缉庭先生与富连成关系密切,聊起这些如数家珍,因而书中所述,并非一般作传者所能披露的。


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 ”的故事

喜连成创始人(右起)叶春善、萧长华、唐宗成

除名单外,书后所附资料还含有当年学生的日程、坐科生活等内容。可知当年的学员们要从早晨六时就起来练功,至晚上十点结课,其间要去戏院演出,几乎没有空暇,常年如此,其单调艰苦程度,对年少之人来说也是鲜有的考验。在今日同龄人看来,似乎是无法承受的事情。

富社新生入科后,都须先练武功,半年后再由教师决定归入哪一行当,因而当年富连成学员以各行兼擅著称,喜字辈中尽有文武不挡的人物。科班训练的严格一向为人称道,包缉庭曾举例说,就算跑龙套的,在走圆场全体同唱的时候,都必须张嘴。演出时有教戏先生专门在后台挑帘盯着,谁敢不唱,回到后台就是一顿责罚。对富连成的学员而言,从主角到龙套,分量都一样,都要学,都会唱。台下的严苛训练,成就了角儿们在台上的风流岁月。富连成被视为京剧第一科班的原因,在这些细节中就可寻得了

04 包缉庭与富连成

包缉庭,系包文正公第二十八代后裔。自幼与京剧结下不解之缘,与富社教授王连平、科中子弟孙盛文等,结成深厚的师友之谊。年及弱冠,便开始习做编剧、撰写剧评,多见刊于《实报》,时人将其与王道之教授并称为富连成之“护法”。去台湾后,仍执笔剧评,全力宏扬京剧。被誉为海外“北派京剧剧评家”之第一把交椅。对京剧在台湾的建设和振兴贡献良多。被称为国宝级的“京剧字典”。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包缉庭是个极为陌生的名字。不过他在戏曲评论界的地位,并不亚于常伴梅兰芳左右的齐如山。

包缉庭1903年出生于京城的一个官宦之家,年少时就喜爱京剧。他和富连成中的许多教师、弟子都有着密切的往来,因而熟谙其中的人情世故。

至二十余岁的时候,他开始在报刊上撰写戏评,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后来包缉庭一直在香港等地致力京剧事业,靠自己的默记,与他人合作还原了《白蛇传》《大名府》等戏的全本,助一些剧团重新排练,同时在各大报刊上撰写剧评,影响颇大,有“北派京剧剧评家第一把交椅”的美誉。

当年包缉庭曾在香港一本杂志上刊登《富连成兴衰四十年》一文,详述富连成轶闻掌故。这篇文章特别长,分期刊登长达两年之久。不过这么多年过去,这些期刊多已散佚,不易重寻。

多年后,一位京剧票友有心将包缉庭的这些文章重新搜罗在一起,于是发动诸多友人搜集了当时的那份杂志,将《富连成兴衰四十年》全文凑齐,同时找出当年唐伯弢的著作以及民国年间的相关杂志,整理成《京剧的摇篮——富连成》一书。其中有许多珍贵照片,诸如富连成学员训练情景等等,都极为罕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