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诗和远方要有文明相伴

西湖景区石碑上,忽然多了歪歪扭扭的字迹;甘肃丹霞岩石上被游客留下刻痕,“600年也恢复不了原样”;有家长甚至带着孩子翻越围栏,向河马投喂爆米花纸盒和塑料袋……
十一黄金周曝光的这些不文明现象,大煞了寻找诗和远方路上的风景。不文明现象何以履禁不止?归根到底还是“不文明行为成本”太低,甚至没有成本,让人感觉不到不文明行为带给自己的不良后果,由此在侥幸的心态促使下一次比一次“不文明”。比如,每个节假日媒体都在曝光不文明现象,但都在“且听下回分解”中不了了之。
古人云,“礼本非一时一世而成,积久复习,渐次修整,而后臻于大备。”我们国家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但一些人的精神素养没有跟上物质财富增长的步伐,只管“自我感觉良好”,颇有“暴发户”的感觉。国庆前曝光的40多万元的“天价”饭局,频繁上演的“霸座男”“霸座女”“霸座大叔”等事件,充分说明了:进入新时代,“文明”关系每个人的美好生活需求,关系每个人的幸福感获得感,是须臾不可离的必须品,文明涵养需要久久为功。
著名作家梁晓声曾写到,文明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有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文明涵养,根本在于提高每个人的文明素养,核心在于营造社会文明氛围。具体而言,涵养文明,每个人都不能涉身事外,也不应该涉身事外,要深切检视自己的言行和修为,在求得个体文明素养提升的同时,求得社会整体文明的提升。正如,当看到有人刻画“到此一游”、翻越围栏、乱扔垃圾、“霸座”插队等不文明现象时,我们的身影何在,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侧目而去,还是发个朋友圈象征性表示谴责?我们为何没有及时上前制止纠正?涵养文明,也要有“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勇气和担当。
文明涵养,关键还要像社会信用体系那样,构建“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限制”的不文明惩戒格局,让不文明者寸步难行;对突出的不文明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文明征信系统,又要完善文明褒奖机制和不文明惩戒机制,使“文明者一路绿灯,不文明者处处受限”。
只有每个人都展现出文明之姿,诗和远方才会更加美丽。
(四川巴中巴州区委老干部局 马国俊)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